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2月19日,我们将迎来雨水节气,这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春天的雨水,润物无声,滋养万物,让枯木得以逢春,让种子得以萌发。雨水,也给我们以滋养心灵的启发。
2月18日,开工首日,对于年后第一天工作的上班族来说,瞄准新一年的目标出发,沿途也别忘放轻松,享受阳光、保持阅读和思考,让内心丰盈。
关于“雨水”二字,算是围绕着大禹、李冰一生最重要的时刻。今天,让我们跟随四川历史名人一起,读懂“雨水”,品味那些造福他人也滋养众人的故事。
大禹治水历时13年
不畏艰险、迎难而上
大禹是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第一位杰出的卓有成效的治水专家。
大禹
近代气象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从5000年前的仰韶时代到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华北地区即中原地区气温比现在要高出两摄氏度左右。伴随着锄耕农业的发展,人类活动区域不断扩大,森林覆盖面逐渐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加之雨水偏多,一场旷日持久的洪水期在所难免。按照《孟子 滕文公上》的记载,4000多年前的那场大洪水,将我们的先民置于空前的生存危机中,更带来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变革。为解决水患,鲧被任命总揽治水之事。但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鲧此后被流放到羽山,后来也死在那里。
父亲死后,治水这件事交到了禹的手里。年轻的禹并没有忘记,父亲是怎么死的。但禹有担大任的勇气,也有做大事的谋略。父亲的失败给禹提供了借鉴,高筑堤埂拦不住来势汹汹的洪水,疏浚河道才能引导洪水回归正途。历时13年,发动九州27万人,禹终于浚通了九河三江,制服了洪水,使百川通畅皆归大海,人们纷纷从丘陵高地搬回到肥沃的平原,开凿沟渠,引水灌溉。种田栽桑,安居乐业。
此前由于文字资料的缺失,有人怀疑禹存在的真实性,当许多人还认为禹是古人为了弘扬民族精神的图腾时,一件约2900年前的铸有长篇铭文的青铜器的面世,打破了这一看法。这件青铜器叫遂公盨,铸造年代大约在公元前850年,铭文在盨的内底共有10行98字,开篇即言:“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敷土即划分九州,随山,就是沿着山砍伐树木,浚川,就是挖通河道疏浚洪水,遂公盨将有关大禹治水的文字记载一下提早了六七百年,并且第一次提到了治水的事迹。也就是说早在2900多年前,禹治水的功绩就被广泛传颂。
从大禹治水这件事上,不少人都能感受到一种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细细品读他的故事,对于我们每一个都会面临工作、生活上挑战的上班族来说,或许都将得到精神上的滋养和启发。
李冰治水“深淘滩,低作堰”
于治理人生亦有启发
李冰,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05年到公元前235年,也就是战国时期。关于他生平的资料很少,但有一点很确定,他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都发生在蜀地。
李冰
李冰任蜀守期间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使成都平原变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除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内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文井江、白木江、洛水、绵水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为四川地区的水利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李冰留下“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名言,意思是每年修理内江河道,要淘到一定深度,而飞沙堰要低到一定程度,这样才能保证灌溉水够用,并且不会内涝。这句话到今天,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治水犹如治理人生。人生之旅并不总是平静,会有遇到险滩之时,让我们感到力不从心而自我怀疑。也许,每年都可以深淘一下,扩大自己的容量,以接纳更多的雨水,减少负重,才能轻装前行。
评论 12
jiya 2024-02-26 发表于四川
看看
用户5848263150 2024-02-20 发表于四川
好
荥经县新添镇天凤村驻村工作队 2024-02-19 发表于四川
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