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金祝 秦怡
2020年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有专家直言:这里将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之后,中国经济的第四极。
两年多来,成都市人大代表、西华大学经济学教授刘俊一直很关注“双圈”动向,并聚焦“成渝人才发展合作”,进行了深入的课题研究。
1月25日,成都市两会期间,刘俊教授向记者介绍了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相关建议。
谈人才发展合作
建议打通人才认定标准
谈起“成渝人才发展合作”的话题,刘俊教授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他告诉记者,2年来,他进行了多次课题研究,涉及人才引进、人才培养、职称认定等内容。
“现在,成都有蓉漂计划,重庆有英才计划,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把这两个系统打通,形成统一的人才认定标准,共同推动成渝地区的科技创新发展。”刘俊说。
同时,他认为,应该加快两地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具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目前成都、重庆都在做。两地应该携手合作,实现1+1>2的效果。”
此外,在高端资源共享、工匠人才培养等方面,他建议,也应尽快加强协同合作,发挥人才的优势,促经济社会更好发展。
谈产业协作
建议共建产业生态圈
今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2年,成都将与重庆合力谱写“双城记”。其中,将强化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产业协作方面,成渝两地应在共建产业生态圈方面展开合作,比如统一规划、配置产业链条等。”刘俊举例,目前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突破万亿产值,已形成基本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和产业生态。他认为,两地应该尽快联动起来,推动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迈上新台阶。
评论 1
达州市渠县三汇镇联合村第一书记 2022-01-26
加快成渝地区人才合作,产业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