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力 杨博 摄影报道
“轰炸成都”、“一片荒丘”、“凄凄惨惨”……近日,在成都大邑一处少有人至的李家祠堂外,墙上一串串已经斑驳、有些脱落的文字,再次被人看见、念起;曾经被弹片击中的梳妆台、命丧四川的“日军轰炸大王”飞机铭牌等物件、照片,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再度走进大众视野。
市民在成都人民公园了解抗战历史。
这些穿越80年时光的历史痕迹,都在诉说着1938年-1944年成都大轰炸的悲惨记忆:6年间,日寇对成都开展了31次空袭,出动飞机921架次,投弹2455枚,造成5337人死伤……在成都人民公园内的“成都大轰炸遇难同胞纪念雕塑”旁,部分遇难同胞名单显示:最小遇难者仅有1岁。
部分遇难同胞名单,最小年龄仅1岁。
“如此密集、惨烈的轰炸,并没有压垮四川人的抗战意志!”8月14日,川军抗战历史研究者何允中说,轰炸反而更加激起了全国民众的抗日情绪。四川青年黄开仁、左宏松、刘景轼等人在亲历轰炸后,投身抗战开启反击。川籍抗战空军张义声等人更是驾驶“空中堡垒”B-25轰炸机,向侵华日军投下中国人民的怒火……
A、大轰炸痕迹
——写在墙上的历史
在成都大邑县悦来镇的一处山丘上,藏着一个历经百余年岁月的李氏祠堂。近日,有市民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他们徒步经过时,看见祠堂外墙上有一串文字。细细辨别之下,能看到“敌机轰炸成都”、“九十架飞机”、“尸骨成碎”、“一片荒丘”等字样。
李家祠堂上记录的成都大轰炸文字
“这是关于日军轰炸成都的记载。”8月12日,当地农场负责人肖凡告诉记者,这处文字的发现完全是偶然。10余年前,在翻修这处摇摇欲坠的老祠堂时,一次下雨漏水的缘故,外墙一侧的泥浆被冲落,才有黑色字迹隐约可见。他们擦拭掉上面一层后,一串文字便出现了。“当时就感觉这些文字跟成都大轰炸有关,我们也不是专业的,就不敢再去擦拭了。”肖凡回忆。
李家祠堂上记录成都大轰炸的文字
“这是我知道的目前唯一一处写在墙面上,还保留下来的成都大轰炸文字记录。”知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曾专程去李家祠堂查看,上面清晰记录了时间、地点和大轰炸的亲历者描述,“书写者把个人的轰炸经历记录下来,并能保留至今,十分珍贵。”
李家祠堂上记录成都大轰炸的文字
袁庭栋说,墙上记录的应是1941年的“7·27”成都大轰炸,“但墙上书写的‘九十架飞机’,应是亲历者的观测有误,实际上是108架。”
李家祠堂上记录成都大轰炸的文字
据《抗战时期的四川—档案史料汇编》记录:1941年7月27日,日军出动飞机108架空袭成都,投弹426枚,烧夷弹20枚,伤905人,亡698人,损房1512幢,毁房1791幢。此次轰炸,也被认为是“成都大轰炸”中最严重的一次。
——捐赠物件背后的故事
除了墙上保留的文字外,在大邑的建川博物馆里也珍藏了一个特殊的梳妆台。“梳妆台上面有三个弹痕,是当年大轰炸中炸弹的弹片留下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梳妆台的主人是李幼霞,她是成都大轰炸的亲历者。
梳妆台上的弹痕
“那几年,跑警报成了家常便饭。警报一响,就带着大包小包和小孩跑。”李幼霞在自述信中写道,她的二姐、大伯和他们家的守门人,先后在躲避日军的轰炸中遇难。在一次轰炸后,亲人遇难,她家的房屋也变成一片瓦砾,而这件梳妆台“幸存”了下来,台面上清晰地留下了3个弹痕。
梳妆台
“这是被击落的奥田的飞机铭牌。”工作人员指着墙上一张图片介绍,1939年11月4日,有着日军“轰炸大王”之称的奥田喜久司驾驶日本九六式重型轰炸机入侵成都,空军部队和高射炮队共同迎敌,将其击落于简阳境内。
被我军击落的奥田喜久司的座机铭牌
此外,还有一份1942年翻印的《防止敌机散播鼠疫杆菌实施办法》宣传单。这是抗战中,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制定的,并要求各地遵照实施。上面要求防范细菌兵器,严密注意敌机掷下的物品,储备预防及治疗鼠疫药等。
1942年翻印的《防止敌机散播鼠疫杆菌实施办法》宣传单
这些保存80多年的物件,都是日军飞机轰炸成都的历史见证。
——老兵口述:亲历大轰炸,愤而入伍抗战
全国抗战开始后,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艺术重心等逐渐转移至四川。同时,四川还是抗战主要兵源、粮源供给地。日本帝国主义认为,欲征服中国,必须征服四川。对此,日军从1938年开始,对四川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轰炸。《四川省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记录:1938年1月30日,日军飞机首次对四川进行侦察活动……自1938年11月8日轰炸成都开始,至1944年12月18日日军飞机在成都等地投弹为止,对四川实施狂轰滥炸。
遭遇日军轰炸的成都民房。(翻拍于人民公园)
1938年11月8日,在成都济川中学内,正在念高二的青年黄开仁经历了第一次大轰炸。爆炸声停止后,他走到盐市口等地,“到处被炸成了废墟,很多同胞的尸首被烧得焦黑,甚至连树上都挂着残肢……那个场面,是人看到都会愤怒的。”已故抗战老兵黄开仁生前接受华西都市报采访时回忆,“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投军抗日,为死去的同胞们报仇。”
“我二哥左宏宇也被炸伤。命是保住了,但右手手臂没办法了。”在花牌坊街的日新印刷厂做校对的左宏松赶到医院,“一家人哭得很伤心。”1943年,得知远征军征兵消息后,他立马报名,“我去参加抗战,有两个不得不去的理由。于私,日本飞机在成都大轰炸时,二哥的右手被炸残了,这是一家人的愤怒;于公,作为青年男子,得知国家危亡,岂有不上前线参加抗战的道理?”
1939年6月11日,日军派出27架飞机突袭成都,对东大街、盐市口、提督街等繁华区域进行无差别轰炸,造成了“6·11”成都大轰炸。据档案记载,此次轰炸炸死226人、炸伤432人,损毁房屋4709间。“日军不光投下炸弹,还有大量燃烧弹,成都几乎被火海吞没。”曾参与救援的抗战老兵刘景轼曾说,他目睹了当时的惨状,“一些侥幸逃出的人,要么坐在地上两眼呆滞,要么对着大火嘶喊亲人名字。”
B、来自四川的反击
——在成都上空击落日军“轰炸大王”
在成都六年大轰炸之中,虽然装备差距巨大,但中国空军依旧无畏生死地进行着反击。“我父亲就是抗战空军的一员。”8月13日,70岁的万瑚向记者讲述,他的父亲万舞年从上海到四川抗战的事迹。
万舞年被空军学校录取时的照片(1938年),他手里抱着他二姐的孩子。(受访者供图)
1937年12月,成都开始筹备空军军士学校,重在短时期内培训实战技能,快速培训出飞行人才。
1938年,远在上海的国立体专念书的万舞年目睹了侵华日军在上海的罪行后,选择弃笔从戎,并考上空军军士学校,来到成都成为该校第一期学员。“父亲是体校出来的,身体好,但当时超龄了,为了当空军,他把年龄改小了。”万瑚的说法在《空军飞行军士学校第一期学生名册》上得到印证,名单上万舞年填报的出生时间为1919年,“他实际是1916年出生的。”
成都空军军士学校(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公众号)
1940年12月25日,在成都受训学习完成后,万舞年从学校毕业不久,编入空军十一大队,进驻邛崃执行防空任务。“父亲曾说他的驾驶技术很好,在空中可以连续翻跟斗。”万瑚回忆,让父亲一辈子记得的一场战斗,就是在成都上空作战,当时日机轰炸成都,万舞年等空军奉命驾机迎敌,“在他和僚机的密切配合之下,成功击落了来犯的一架日机,当时还立功受到嘉奖。父亲说他只有半个功,另一半是僚机的。”
不止于此,最让抗战老兵刘景轼(已故)念念不忘的,是另一场振奋人心的反击。“1939年11月4日,这一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时任四川省防空司令部担任监视队副队长刘景轼清晰记得,当天他们接到紧急通知,有20余架日机从川东方向飞来,即将到达成都上空。当时成都太平寺的一支空军部队,以及地面防空部队也开启了反击。
“最后我们打下两架日军飞机,一架遭击落于德阳中江县,另一架则在简阳附近。”刘景轼说,最大的惊喜是,经事后核实,其中一架被击落的日机中的飞行员正是日军王牌飞行员、有着“轰炸大王”之称的奥田喜久司。
后来,飞机残骸被运回成都,并在成都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进行展览。“赶来参观的百姓人山人海,场面十分壮观。”刘景轼说,毕竟大多数人是第一次近距离地见到日军飞机,而且还是一架被击落的飞机,“百姓们平时看到飞机都是跑和躲,能看到不可一世带来灾难的日机被打落,大家都拍手称快。”
——川籍抗战老兵驾驶B-25轰炸机轰炸日军
作为大后方的四川,为了适应对日作战需要,在成都及其周边郊县新修和扩建了一批机场,包括新建太平寺机场、彭山机场、广汉机场,扩建凤凰山机场、邛崃桑园机场、黄田坝机场、新津机场等。如此多的机场和空军训练基地的布局,也为后来反击日本打下基础。
四川人民修建机场。(翻拍于成都人民公园)
成都抗战老兵张义声生前在接受华西都市报采访时回忆,抗战时期,他在空军军官学校受训后,被选调前往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航校进行飞行学习和训练。1943年,张义声等人奉命驾驶有着“空中堡垒”之称的B-25轰炸机,穿越封锁线回国。
回国不久,他就接到通知,加入由美国人陈纳德建议成立的中美空军混合团,也称飞虎队。回国后参加的第一仗,就是驾驶B-25轰炸机,在缅甸密支那战场,轰炸日军地面部队,炸断日军运输补给线。
“在密支那战场上,日本空军已经不行了。我们轰炸机在英美战机保护下,对日军地面部队进行反复轰炸。”张义声曾说,到底炸死过多少日本侵略者,他并不知道,但每次低空轰炸,他常看到一大群日本人在火海中乱滚乱跳。
从成都上空到全国战场的激战,中国空军的反击才拉开帷幕。1944年6月15日,早已飞抵成都各地机场的75架B-29轰炸机,连夜从彭山、邛崃、广汉等多个机场起飞,直扑日本九州八幡市,对日本钢铁工业八幡制铁所进行轰炸。据档案馆公布的资料显示,盟军飞机与日本空军进行两小时的战斗后,将炸弹成功投向日本八幡制铁所附近,炸毁了多个兵工厂和发电厂。
曾随父廖季威进驻战后日本的成都退休教师廖品正(已故)此前受访时表示,这次成功轰炸日本本土,不仅是对抗日军民士气的鼓舞,也是对大轰炸中遇难同胞的告慰。
——“大轰炸炸不掉四川人的抗战意志!”
“为了达到迫使中国快速投降的目的,从1938年到1944年,日军对大后方的四川进行了多次轰炸。”川军抗战史研究者何允中表示,日军对成都、重庆、乐山、自贡、泸州,甚至松潘等地都被轰炸,而且是无差别的轰炸,不仅是军事设施,还有街巷、民房、医院、学校等都是他们的目标。
“飞越如此距离进行大轰炸,最主要目的就是企图压垮抗战意志,迫使中华民族投降。”何允中说,但四川人民的抗战意志太顽强了,经历如此多的轰炸,不但没有压垮四川人的抗战意志,反而更加刺激了全国民众的抗日情绪,“更坚定了全国民众血战到底、宁死不屈的抗战意志。”
评论 5
Johnnry9733 2025-08-15
这个
小柠檬树 2025-08-14 发表于四川
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前行,成都大轰炸记忆永不应被遗忘
向阳花农场山哥 2025-08-14 发表于四川
发现和保护这面墙 是#向阳花农场 用实际行动牢记历史 面向未来[加油][加油][加油] 谢谢 @袁庭栋 老师和各个媒体及媒体人的支持[抱拳][抱拳][抱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