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民间文化传千年 四川达州石桥烧火龙承载巴山遗韵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2-21 09:30 52020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嘿——我们又打鼓来又敲锣,‘请水’来到挑水河,自从今天请水后,石桥人民得安乐!”每年农历正月十一,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石桥镇的居民,都要带着扎好的火龙,念着这样的祈福语,到河边“请水”,以求得全年风调雨顺。此后,“烧火龙”的活动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石桥烧火龙的习俗,在《达县志》《石桥镇志》等文献资料上均有记载。公元619年,达县石桥镇旧称柳杨县,“烧火龙在柳杨城、三汇一带流行,一般每年正月十一到十五晚上,都要烧火龙,每逢此时,方圆数百里的人,络绎不绝,前往观看。”

石桥烧火龙表演

达川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波介绍,伴随着石桥烧火龙的起源,有一段传承了上千年的民间传说。

相传,有一年正月十五,一位穷困潦倒的老道士云游石桥,无意中得到当地一名郑氏郎中和吴氏货郎鼓的施救。他看到石桥民众因为天气干旱,生活极端困苦,为了报恩,就叫当地民众在各自门前供好祭品,等挑水河出现了龙身,就燃放烟花、爆竹。果然,夜幕降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道耀眼的光芒擎天接地,霎时挑水河面、河水平地陡涨丈余高,一条金灿灿的火龙呼啸而出、腾空飞舞,一时间整个石桥古镇大雨倾盆、河水倒流……

久旱逢甘露,看到天空中下起磅礴喜雨,勤劳的石桥人民喜极而泣,他们憧憬着来年丰收景象就要实现,于是伴随着烟花、爆竹声,他们载歌载舞、欢天喜地庆祝,闹起了元宵。为了纪念那位老道士,从那以后,石桥人每年正月十一到十五,就自发组织模仿火龙兴云降雨的情景,搞起了烧火龙的祈福仪式。每到那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开门迎接,大家给喜钱、贺新禧,放烟花、送祝福。石桥烧火龙的习俗,得以长期流传下来。

石桥烧火龙表演

后来,石桥民众把老道士在挑水河边兴师作法的情景,演变成了烧火龙的请水仪式;把火龙下地观景,演变成了烧火龙的巡游仪式;把送别老道士远走高飞,演变成了烧火龙的罢龙仪式……明朝中叶,石桥人在传说当年老道士做法术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庙,叫“神龙庙”,后来不幸被毁。石桥人又在当年河水倒流的位置架设了一座石拱桥,取名“倒石桥”,桥上雕刻有龙头和龙尾。如今,倒石桥已成为当地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陈海平介绍,现代石桥镇传承的烧火龙仪式,主要包括扎龙、请水、烧龙、清宅、罢龙等五部分。火龙龙身由篾片、麻布、纸等扎成,除宝灯外,龙头、龙身到龙尾由一条12尺长的麻布连接而成,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龙身再配上龙须,绘上鳞、角、爪等,独具特色的排灯、龙眼子,配上专用的锣鼓辞、纸花筒、石钵花,非常漂亮。

烧火龙表演过程也很有意思,每条龙由10来名壮汉组成,他们头戴龙帽,脚穿草鞋,赤膊上阵,1人持大红龙宝,其余人各举一节用麻布、竹蔑做成的神龙,伴随着锣鼓声沿街高吭,蜿蜒翻腾。成千上万的街民和游客用硝磺、柴炭、铁屑等原料配制成烟花,尽情地对神龙进行燃放,火花四溅,场面壮观。

吴波介绍,石桥烧火龙在表演时,既可1条龙单独表演,也可2条龙或多条龙同时表演。表演内容有“翻江倒海”、“九龙奉圣”、“兴云降雨”、“跃龙门”、“龙卷风”等,腾、翻、扑、飞、滚、游,一招一式,变幻莫测,精彩纷呈。进行至高潮时,各种各样的火花迎面扑来,可点亮夜空。

石桥烧火龙表演

“石桥烧火龙作为传承巴渠文化的有效载体,也是考究巴山遗韵的重要依据。”吴波介绍,2008年石桥镇烧火龙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7月纳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石桥人对烧火龙情有独钟,甚至认为没有烧火龙的表演,就是一个不完整的春节。如今,石桥镇共有火龙队伍十余支,参与人数及观众达15余万人次,占辖区内常住人口95%以上。(受访者供图)

评论 8

  • 买哥曾业 2021-02-23

    疫情防控需要,今年不得烧火龙了……

  • 小树518113 2021-02-21

    [得意]

  • misworld 2021-02-21

    气势大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