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多面手”代雷鸣:从建设监管到执法,22年坚守一线“不打烊”丨双节我在岗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09-30 16:30 62267

封面新闻记者 杨博

随着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到来,旅游出行成了近期的热门词。不管是自驾、坐大巴、乘高铁,还是飞机,交通运输都是绕不开的话题。在大多数人享受美好假期之时,有这么一群交通人依然坚守岗位,他们的身影频繁出现在重点路段上、交通枢纽中,亦或者热门商圈、景区景点外......打击交通运输违法违规行为,默默守护着旅客出行安全。

代雷鸣,就是其中一员。作为成都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新都支队三大队的副大队长,投身交通运输行业已经22年了,从建设监管再到执法一线,都有他护航的身影。在这些年的坚守中,他也成了掌握护航交通运输安全十八般武艺的“多面手”。

5400多次往返工地

光雨靴都跑烂了10多双

“工程项目是精细活,差一分一毫都不行,必须仔细严谨!”这是代雷鸣的“口头禅”,也是他从事交通运输建设工作以来的准则。

在交通运输局建设管理科的18年间,他不是扎进工地核对施工细节,就是埋头在研究规范、吃透标准。与他常伴的是一摞摞卷边的图纸、放在桌旁的安全帽、带着累累刮痕的雨衣,以及沾着泥土的雨靴。

代雷鸣和同事探讨监管工作。

在项目施工期间,他每天往返勘察,对每段路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沥青面层厚度等关键数据了如指掌。正是这份十年如一日的“认真”,他负责的所有项目从未发生任何质量安全责任事故。而他,也从当初的小代,成了大家口中的“代工”。

记录显示,从他入职以来,跑了5400余次大大小小的工地现场,光雨靴都跑烂了10多双,审批农村公路旧危桥工程、成彭路改扩建工程等30多个公路工程的设计图,完成了G108线川陕路新都城区段改造工程、成德大道新民连接线工程等二十多个项目的质量安全监督与竣工验收。

从建设到监管

他因“执法有温度”获赠锦旗

转岗交通执法后,一项新任务落在代雷鸣肩上——牵头监管“在建工地”。工程流程、监理规范、安全标准成了他的新课题。监管从哪切入?重点如何抓?隐患怎么查?面对一连串问号,代雷鸣用曾经的专业角度,一一破解。

“要管得准,先得摸得清。”他带着队员开展“沉浸式”调研,以新的身份又一次次扎进责任工地:查程序、核履职、问责任,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现场有施工方负责人,就主动沟通,问难点摸痛点。正是凭着这些年沉淀的专业,加上这股钻研劲,他不仅迅速掌握了工地监管要点,还摸索出“流程化核查、清单化监管、闭环化整改”的执法路径。

代雷鸣在一线建设工地走访。

在三大队的办公室里,挂着一面“执法又普法,口服心也服”的锦旗。在这背后,离不开代雷鸣区别于传统执法的新思路。

“执法不能只是开罚单,更要让他们知道错在哪、错了有什么后果、以后怎么改。”4年来,他秉持“执法既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的工作理念,带队精准查处多起在建工地违法违规行为,在第一时间消除安全隐患,还同步开展案例普法,把相关法条讲明讲透,为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护墙”。

关注“小细节”

创新设计提升案件录入效率

“案件系统录入信息重复性多,容易出错,费时又费力,2个案子录完就要半天时间,其它工作都没办法开展。”不少队员在录完案件后的随口一句,被代雷鸣记在了心上。

他利用空闲时间,反复琢磨研究,最终创新出一套案件录入小程序。在实际应用中,不仅减少了案件的重复录入时间、提高了案件录入的准确率,工作效率也实现翻倍。这个看似简单的优化,实实在在减轻了队员负担,更让全队的案件处理效率大幅提升。

“一个队伍要人人都厉害,才是真的厉害。”面对不熟悉在建工地类案件办理的执法队员,他悉心带教,短短半年就有4名“徒弟”对相关案件查处办理全过程游刃有余了。

如今,代雷鸣办公桌、柜子里,图纸已经换了一摞又一摞,执法日志也写满了一本又一本……这些与他“并肩作战”的“老伙计”,都在记录着他在交通运输事业上的坚守。

评论 2

  • Owl 2025-10-02 发表于米兰

    厉害了

  • Owl 2025-10-01 发表于米兰

    厉害了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