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暑云散
袅袅凉风起
2022年8月23日
农历七月二十六
我们迎来了
处暑
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
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
处暑节气在立秋之后、白露之前,交节时间为每年的8月23日前后。处暑的“处”在此作为动词,读三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说文解字》曰:“处,止也。”处暑表示气温由炎热向凉爽过渡的变化趋势,意味着暑气终结、炎热结束。民间有时会借用入伏、出伏的说法,把处暑叫作“出暑”,表示从暑热天气中出来了。
今年的处暑正处于末伏的第九天,后天(8月25日)将出伏。这是否意味着夏天结束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处暑时节南北方的气候也各不相同。
此时节,北方地区暑去凉来、微风拂面,是二十四节气中风最轻柔、能见度最好的节气,正所谓“秋高气爽”。而南方地区却继续被副热带高压控制着,秋天总是姗姗来迟,稍微清凉一下就可能再次回归高温状态,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恰如民谚所说“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物候
一候,鹰乃祭鸟
二候,天地始肃
三候,禾乃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成三候。处暑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一候鹰乃祭鸟。处暑秋日,农作物成熟,肃杀阴气渐盛。此时,鸟类多外出觅食,老鹰也进入捕猎阶段。鹰在捕捉猎物后,会将鸟类整齐排开,祭天后再食用,古人用这种想象来表示万物皆有灵性。
二候天地始肃。孟秋之月,阴之始也。万物凋零,寒意侵袭,天地间弥漫着肃杀之气,为“始肃”。
三候禾乃登。《说文解字》曰:“秋,禾谷熟也。”秋之原意,即为谷物成熟,农民开始收割、晒谷,热闹丰登的场面与肃杀凋零的自然物呈现鲜明的对比。
习俗
1秋收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处暑前后,夜寒昼暖,庄稼加快成熟。四川除高寒山区外,玉米、中稻等作物大面积成熟,进入收获期,秋收陆续在广袤的巴蜀大地展开。低山平坝河谷地区要特别关注天气预报,及时做好大宗农产品的秋收准备,在天清气朗的日子,不失时机抢收抢晒。高海拔山区则做好中稻田管,注意螟虫、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等防治,并搞好留水防暑防旱,确保丰产。
2 吃鸭子
● 民间俗语有“处暑送鸭,无病各家”之说,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营养,处暑吃鸭子这一习俗延续至今。秋鸭肥美,味甘性凉,很适合需要滋阴润燥的处暑时节食用。北京的百合鸭、南京的盐水鸭、广州的烧鸭、成都的樟茶鸭……各地都有不同的鸭子佳肴,不知道你喜欢哪一款?
3
煎药茶
● 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处暑时节,容易秋燥,广东、北京等多地人家都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养
生
处暑养生,宜养阴护阳,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和“收”为原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处暑时节昼夜温差加大,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适应,应及时增减衣服,以免着凉感冒;做到常通风、勤洗漱、少聚集,以防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的感染和传播。起居方面应早睡早起,适时午休,同时适量运动,以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为宜。
天气由热转凉,加上“秋老虎”侵扰,秋燥更加明显,此阶段适宜吃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芝麻以及豆、奶之类,做到少食多餐。同时要注意勤补水,多吃一些滋阴润燥、补肺养心、健脾生津的食物。
诗词
处暑之后,凉意愈加明显,人们从苦熬酷热天等到“新凉直万金”,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这份凉爽弥足珍贵。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唐] 元稹《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宋] 苏泂《长江二首·其一》
残暑扇中尽,新凉枕上归。
微云起平远,空碧上朝曦。
稍感夏衣薄,渐伤高叶稀。
来鸿飞集喜,卒岁稻粱肥。
——[唐] 张耒《出伏后风雨顿凉有感》
设计 沈晓颖
整理 覃贻花
部分内容综合新华社、封面新闻、中国天气网等
参考文献:
[1]宋英杰《二十四节气志》北京:中信出版社
[2]李学峰《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北京:中国摄影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评论 3
fm01cb82 2023-08-24 发表于四川
处暑
苏记说事 2023-08-23 发表于四川
凉快了
jar 2022-08-23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