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朱萌丽
近日,《流俗地》作者、来自马来西亚的华文作家黎紫书与辽京、孔孔、阿依努尔几位青年作家一起,在北京展开一场深度文学对谈。四位作家围绕创作心态、家庭叙事与编辑合作等议题,两代写作者展开真诚交流。
![]()
四位作家
写作是探索的游戏,故事如种子生长
几位作家以不同的创作姿态,展现了当代写作者的多元面貌。辽京刚刚凭《白露春分》获得2025第八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她将写作比作探索的游戏:“写作的快乐在过程中就已实现。我更喜欢一边书写一边发现,而不是按既定蓝图推进。”写出长篇小说《我见夕阳与朝阳无异》的孔孔认为,人类对故事有着天生的痴迷。她的创作过程如同种子自然生长,从短篇逐渐扩展为长篇。
在她看来,写作虽难,却能带来内心安宁。阿依努尔是一位来自新疆的哈萨克族写作者,其非虚构作品《单身母亲日记》近日出版。她回忆自己在中央财经大学求学期间,因思念故乡而开始写作。身兼编辑与母亲双重身份的她,坚持利用碎片时间写作,用小黑本和平板记录思绪。
![]()
黎紫书
在对话中黎紫书说,她发现三位青年作家的共同点是,她们的新作都不约而同地聚焦于家庭主题。孔孔回应说,家庭题材的书写并非刻意选择,而是在创作过程中自然浮现。“家庭是一个小世界。”她发现那些日常的声响、语言和互动方式,都在无形中塑造着她的写作视角。辽京在《白露春分》与《在苹果树上》中展现了对家庭叙事的不同探索。
她坦言,在《白露春分》中刻意使用有距离感的叙述语言,是因为希望“跟自身记忆和经验有很深关联的小说不要成为作家本人的沙盘”。阿依努尔的《单身母亲日记》则呈现了另一种家庭叙事的可能。这部源自个人经历的作品,记录了她从书写自我到发现家族脉络的过程,“一开始我只想写属于我自己的故事,写着写着就开始拓展,写到另外一方的故事,最后又写到我父母。”
![]()
交流会现场
经验分享:具体地去生活,坚持写自己所想写
面对评论,三位作家展现出不同的姿态。作为文坛新人的阿依努尔坦言珍视专业批评:“在这个时代,泛泛地读一个人的作品都是很奢侈的事情,更何况认真地读完给出评价。”她将编辑的修改意见视作“武林秘籍”,能帮助作品突破局限。孔孔则以辩证态度看待评论。她承认看到负面评价时“会生气”,但会区分评论的价值:“如果是用心读完书的读者或评审给出有逻辑、思考的评价,我会认真阅读。”
辽京笑称自己“油盐不进”,但她特别看重与读者之间的共鸣:“每个人生中都有相似的时刻,这些时刻通过文字被唤起、共振,我创作的快乐也由此传达给别人。”作为前辈的黎紫书则从评论中寻找知音:“我不相信评论能让我变得更好,但我喜欢寻找那些能看穿我用心的评语。”她鼓励青年作家不要过分在意评论,而要建立自己的美学标准。
在读者互动环节,关于如何成为文学写作者的困惑得到几位作家们的真诚回应。辽京以自身经历鼓励新人:“我第一次发表是2008年向《北京文学》投稿,后来有十年没写作。重要的是坚持写自己想写的。”黎紫书则鼓励打破对传统出版途径的迷信:“出版社编辑比你更着急找好作品。只要作品足够好,总会被发现。”关于写作与生活的平衡,阿依努尔分享了她的感悟:“每天骑电动车送女儿上学,车筐里放着稿子,我觉得自己和所有劳动者一样。”孔孔建议保持开放的心态:“写作没有标准模板,有时候答案不需要一蹴而就,而是要具体地去生活、去体会。”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