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插管少“遭罪” 无管微创守护患者健康丨健康在线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09-17 12:31 88496

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本来怕得整夜没睡,没想到术后两小时就能喝水、在床边溜达,身上不疼也不恶心,比想象中轻松太多了!”9月12日,刚做完肺结节手术的小刘(化名)坐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胸外科的病床上,而就在前一天,她还因为看到传统手术患者身上插着好几根管子,紧张得吃不下饭。

让小刘术后恢复这么快的“秘诀”,正是四川省人民医院推行多年的无管微创技术。这项听起来有点“高科技”的技术,可不是凭空出现的——1996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的何建行教授团队,率先研发出了这项技术,初衷就是减少患者手术时身上插的管子,让大家少受点罪。

何建行教授介绍无管微创技术

2008年,四川省人民医院胸外科的薛洋医生到何建行教授团队进修时,第一次接触到了无管微创技术。那时候用这项技术做的手术还不多,但薛洋一眼就看出了它的好处:能减少患者创伤,还能让恢复速度变快。回到医院后,他立刻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胸外科主任冯刚。冯刚又马上找到麻醉科主任雷迁商量,两人一拍即合,组建了跨科室的专项团队,一门心思要把这项技术落地。

四川省人民医院胸外科、麻醉科团队进行无管微创手术

2012年,团队从相对简单的肺楔形手术入手,成功完成了医院第一台无管微创手术。和大家印象里的传统胸科手术不一样,无管微创技术可不是简单“少插一根管”。以前做胸科手术,患者得全麻,还得插双腔气管帮助呼吸,术后身上还会留着胸腔引流管,光是看着就让人发怵。而且插管会刺激咽喉和气道,麻药用量也较大,术后醒得慢,还容易有恶心、嗓子疼的后遗症。

但无管微创手术就不一样了。麻醉科医生会用椎旁神经阻滞等局麻技术,减轻手术时的疼痛,这样全身麻药的用量就少了,而且用的都是短效麻药,术后在身体里留不下多少。以前的双腔气管插管,也换成了不插入支气管的喉罩,既能保证呼吸通畅,又不怎么影响患者自主呼吸。

不过,与传统手术相比,无管微创技术对医疗团队提出了更高要求。四川省人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廖贻达介绍,不仅需要麻醉医师和胸外科医师彻底转变诊疗理念,麻醉医生还需投入更多精力,实时监测患者疼痛耐受情况、麻醉深度、氧合状态、二氧化碳蓄积状态、心率、血压等关键指标;外科医师也需重新打磨操作技巧,确保手术的精度与速度,以适配新技术的诊疗需求。胸外科护士长虎绍丽表示,技术落地后,护理工作重心也从传统的管道维护转向患者生理功能维护,通过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深呼吸训练等肺康复锻炼,进一步加速患者恢复。

从2012年到现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已经用无管微创技术做了100多台手术,不仅能做肺叶切除、肺段切除,连纵隔手术、部分食管手术也能用这项技术。而且医院还把这项技术的开展情况纳入了胸外科和麻醉科的考核,就是为了让技术更规范、更安全。

四川省人民医院胸外科病房无管微创术后患者下床活动

像小刘这样的患者,术后4-6小时就能下床活动,不仅没有传统手术常见的咽喉损伤、声音嘶哑,肺部感染、静脉血栓这些并发症也少了很多。“同病房做传统手术的病友,手术后还躺着不敢动,我却过几天都能出院了。”小刘笑着说,要是早知道手术这么轻松,当初就不用那么紧张了。

现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还在琢磨着让这项技术更“厉害”——计划把无管微创技术和极微创胸腔镜手术结合起来,进一步减少患者的创伤,还想把这项技术推广到更多科室。同时,医院也在帮周边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学习这项技术,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少遭罪、恢复快的医疗服务。

从害怕插管的紧张,到术后轻松下床的惊喜,越来越多像李阿姨这样的患者,正在无管微创技术的帮助下,告别传统手术的痛苦,更快地回归正常生活。而这项“让患者少遭罪”的技术,也正在成为四川医疗领域推动舒适化医疗、助力患者快速康复的生动注脚。

评论 2

  • 焖饼 2025-09-17 发表于四川

    这手术像开了静音模式,患者都不带哼唧的

  • 远方。 2025-09-17 发表于四川

    点赞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