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社区报记者 冯浕 街道供图
指尖跳跃着五彩颜料,笔尖勾勒出脸谱纹样。龙灯山社区非遗课堂上,孩子们的笑声与蝉鸣交织成夏日的交响。“以前暑假总担心孩子沉迷手机,现在社区托管班有非遗课、科创实验,连午饭都学会自己打理了!”家长李女士欣慰地说。
“带娃难”的民生痛点,正是基层治理的发力点。2025年暑期,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各社区陆续推出公益托管服务,精准对接双职工家庭需求。这些扎根社区的托管班,以“小切口”托举起“大民生”,成为普惠性教育服务的生动实践。
资源活水:多元主体浇灌成长沃土
五根松社区率先打通资源壁垒,撬动诊所、高校、消防等14类“治理合伙人”,打造“专业教师+‘松小二’志愿队+治理合伙人”服务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与AI创新中心阵地联动,开设两期托管班,每期10天、两班并行,预计服务600人次。20余场精品课程中,课业辅导与科创手工、议事实践深度交融,闲置空间蜕变为儿童友好成长乐园。
“我们通过‘公益杠杆’激活沉睡资源,诊所提供急救培训,高校输送志愿者,消防开展安全演练,各方专业力量在托管服务中找到了共治支点。”
服务增能:三阶服务锻造素养根基
龙灯山社区以企业设施为依托,构建“沉浸式科创体验”课堂。非遗脸谱绘画、企业参访、体适能训练等模块,让托管超越看护功能。新会社区则通过“基础保障+兴趣开发+能力拓展”三阶服务,推出“基础托管+兴趣培养+课业辅导+素质拓展”一站式课表:每日专业教师开展美术手工、诗歌朗诵;高校志愿者定点辅导作业;心理健康课程嵌入素质拓展。34名孩子在此开启15天的探索之旅,安全科普与科学实验点亮求知目光。
“午餐时间就是生活课堂。”龙灯山社区工作者展示着照片,“孩子们捏零钱购餐、擦拭汤汁、分类餐盘,独立意识在细节中萌芽。”新会社区的王女士感慨:“孩子不仅完成作业,还爱上手工和科学实验,再也不用担心他沉迷手机了。”
机制创新:暑期实践转化长效动能
新会社区早在5月底便启动“线上+线下”需求摸排。70余份问卷、十余条居民意见促成精准服务设计;龙灯山社区依托“红钥匙党建联盟”,联动企业党员志愿者解决职工后顾之忧;五根松托管班报名需抢的火爆场景,印证了民生服务的供需契合。
各社区正将暑期实践转化为长效治理样本。五根松以“公益为本”激活居民志愿力量;龙灯山致力打造“推门即课堂,下楼即邻里”的社区生态;新会计划持续优化课程供给。“托管服务不是暑期限定。”新会社区负责人强调:“我们将建立需求响应机制,让优质教育资源成为社区常驻服务。”
普惠性托管服务正从“有没有”转向“优不优”。中和街道三大社区的实践表明:当治理资源精准滴灌至民生细微处,社区便能从“管理末梢”跃升为“服务前哨”。这个夏天,孩子们在非遗颜料中触摸文化基因,在科创实验中激活思维火花,更在自主实践中收获成长的底气——而这恰是基层善治托举起的希望之光。
托起的是童年,凝聚的是民心。方寸社区间,资源活水浇灌求知新芽,服务增能化解民生焦虑,终将沉淀为幸福城市的温暖底色。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