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谭羽清 闫雯雯
川陕哲罗鲑,也被称为猫鱼,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学界公认,川陕哲罗鲑是第四纪冰川的幸存者和青藏高原地区唯一的鲑科鱼类,自1998年起,在已知分布区域的绝大部分地区已多年不见活动踪迹。2012年,川陕哲罗鲑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濒危物种,2021年又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收录于《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
川陕哲罗鲑(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近年来,保护川陕哲罗鲑已经成为了社会共识,呼声很高。5月6日,在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桂建芳的见证下,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技术成果验收通过。这是川陕哲罗鲑保护的一个里程碑性的标志。
5月7日下午,封面新闻记者走进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探寻这个跨度长达15年、繁育川陕哲罗鲑的故事。
在水产研究所的鱼池里,一只长约40厘米,体色发黑的鱼儿贴在池边缓缓游动,圆滚滚的身子非常可爱。“这一条2017年人工繁殖的子一代川陕哲罗鲑,一直生活在崇州的基地之中。这条鱼前段时间才从崇州的基地运到这里,主要原因是它生了病,在这里更方便救助。”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所长林珏这样介绍。
川陕哲罗鲑对于环境的要求严格,作为生长在我国西南高山峡谷中的冷水鱼类,其生长的最佳水温为16~18摄氏度,对于水质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增加了繁殖的难度。
川陕哲罗鲑(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川陕哲罗鲑,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川陕哲罗鲑的栖息地越变越少,他也很着急。2009年,水产研究所正式启动了川陕哲罗鲑的人工繁育工程,“也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慢慢地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对于川陕哲罗鲑有了更深的了解。”
本次实现的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意味着新生鱼苗的父母均是人工养殖而来的“子一代”,父母的上一辈才来自野生种群。这一突破一方面进一步保证了川陕哲罗鲑这一濒危物种免于消失,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川陕哲罗鲑数量的扩繁,为其野外种群的恢复奠定了基础。
从项目启动到成果被认定,整整15年时间。漫长的岁月都花在哪儿去了?
其一,是周期长。川陕哲罗鲑和多数冷水鱼类一样,幼鱼生长速度缓慢,雌鱼和雄鱼分别至少需要5年及4年的时间才能达到性成熟。不论是养殖过程中幼鱼、成鱼的死亡,还是性成熟个体繁殖不成功、不顺利,都会拉长研究周期。
水产研究所中的川陕哲罗鲑
其二,了解对川陕哲罗鲑来说最佳的食物与生存环境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例如,在养育幼鱼时,研究人员需要像对待幼儿一样细心又科学地照料它们,让它们能够长成合格的亲鱼,也就是能产生高质量卵子、精子的种鱼。而为了实现对川陕哲罗鲑的“科学育儿”,需要足够的实验数据作为支撑,这些实验以及数据的统计就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来完成,“所以我们从2009年启动项目到现在,才得到了子二代。”杜军感慨道。
那么,保护川陕哲罗鲑为何重要?杜军在采访中提到,作为食物链顶端生物的川陕哲罗鲑,它们繁衍情况的好坏,能反映出所在水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好坏,“比如我们在衡量一个有东北虎的自然保护区的情况时,观察到其中虎的数量增加了,就会认为那片山区的植被、食草动物等情况较好,因为只有食物链下层没有出问题,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才能不断繁衍。”
此外,资料显示川陕哲罗鲑原来生活在北方,在第四纪冰川时期随着冰川从北向南扩散,之后,在西南地区海拔较高、水温较低的河流中,部分川陕哲罗鲑停留并生存下来,并分化成现在这个独立的物种(没有亚种)。因此,它们对动物地理学、鱼类系统发育与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的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本次通过验收的技术成果中,杜军科研团队多批次催产了川陕哲罗鲑子一代亲鱼,目前保有2月龄子二代仔鱼3500余尾,实现了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
但全人工繁殖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川陕哲罗鲑的保护工作走到了终点。数据显示,20世纪60年代以来,川陕哲罗鲑的活动范围萎缩了九成左右,种群数量大幅缩减。自2001年以来,四川境内的大渡河上游一共只调查到96尾野生川陕哲罗鲑。当这种中国独有的水中老虎仍未脱离濒危状态,野外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不甚乐观。
因此,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团队计划在未来继续致力于川陕哲罗鲑子二代扩繁、增加川陕哲罗鲑增殖放流的数量、修复川陕哲罗鲑野外栖息地等工作。
“把川陕哲罗鲑子一代遗传档案建立好后,我们将加大子二代的繁殖量,同时探索它的人工保存。”杜军表示,推动当下全人工繁殖技术变得更加成熟,探索人工养殖条件下的养殖水平、管理水平、遗传档案的管理水平等是团队未来的重点工作方向之一。
除去大渡河流域,杜军团队也将前往青衣江、岷江等历史上曾有川陕哲罗鲑分布的流域开展其增殖放流工作。“我们希望不仅仅满足一个区、一条河、一段河的川陕哲罗鲑资源恢复,而是将野生川陕哲罗鲑的种群分布情况恢复到20世纪60年代那样。那么总有一些区域会有保存得很好的川陕哲罗鲑种群。”杜军说道。
此外,在修复川陕哲罗鲑野外栖息地方面,杜军表示团队将继续探索这类鱼的生活繁殖方式,并依此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为它们的野外种群创造更适宜进行产卵、越冬等活动的环境,助力其野生种群的繁衍、恢复。
评论 16
fm2133344 2024-05-16 发表于四川
人工智能
Luna 2024-05-14 发表于四川
猫鱼好可爱的名字
fm2133344 2024-05-14 发表于四川
人工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