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贵平
高句(gōu)丽(lí),史书中记为“高句骊”,是公元前一世纪至七世纪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历28代王,存705年。这个游走于中央王朝和地方政权之间的“山城帝国”,迄今留下近300处遗迹,其数量之多、建筑之奇险、保存之完好,国内罕见;即便放在整个世界山城遗址景观中,都令人咂舌。
如果把古代东北地方政权当做一片连绵山岳,高句丽就是这片山岳褶皱里凸现的缥缈高峰。
历史的大幕升降开合,大小古王朝粉墨登场来来去去。地方政权高句丽屹立700余年,很大程度得益于其独特的山城建筑体系——大都修建在三面凌空、一面逼仄的奇险之地,进可攻,退可守,尽量不让自己吃亏。
辽东桓仁县高句丽博物馆,展示了这个古王国的来龙去脉: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地处松辽平原的夫余国庶出王子朱蒙,南逃来到桓仁五女山,建立了高句丽第一代王都“纥升骨城”。以后,经新莽时期、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唐高宗总章元年(668)灭亡,历28代王,共705年。
正是凭借独特的地理之便,历史上的高句丽人一次次有效抵御了外敌的进攻。
不过,据险修筑的山城主要用于防守,对生产生活有诸多不利,于是聪明的高句丽人不断寻找新的生存地,滚雪球般建造了更多奇崛山城。这些山城,依照纥升骨城的建筑模式,全用石块、石头砌筑,只是到了中后期才部分使用夯土与石块混合修砌;山城内部,或有蓄水池,或有泉眼、水井以及完备的排水系统,开辟有专门的马道;重视烽火台、瞭望台的前哨位置……
我们脚下站的位置,就是乌骨城北门遗址,可以俯瞰整个乌骨城走向。从脚下逶迤而来的城堡脊梁,渐次往上延伸,犹如大地升向天空的台阶。远望,乌骨城像个簸箕形,一面靠山,三面被突兀山峰和陡峭岩脊围起。结构上,乌骨城由城门、城墙、天然屏障和附属设施等组成,地形易守难攻。
乌骨城周长达16公里,城墙全长7527米,保存完好的有2355米,由86段人工城墙和87段天然岩石屏障组成,气势恢宏,首尾呼应。山城整体结构中,还有三座高山哨所遗址、一处烽火台遗址、一处旗杆座遗址、一处点将台遗址、一处枯井遗址等。
高句丽的兴衰和政权范畴异常复杂,它和历代中央王朝的关系更是盘根错节,枝蔓丛生,令许多史学家挠破脑袋也百思不得其解。
贞观十九年(645)二月,唐太宗以高句丽摄政弑主虐民为由,亲率六路大军约15万人,从洛阳北攻高句丽,但东渡辽水以后,遭到高句丽人的顽强抵抗。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大唐再次东进鸭绿江,与新罗国南北夹击,几番血战,灭掉了高句丽。
自此,一个王朝的足迹,在北寒之地磕磕碰碰走过七个世纪后颓然止步。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