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于婷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柏树、银杏、香樟,98株保护良好的古树名木和6个文化遗迹院落共同构成如今的武侯祠博物馆。祠庙建筑与花木相互结合,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景观。如何让这些古树名木和文化遗迹在法治环境中得到更好的保护?发挥博物馆与人民法院的联动作用?9月25日,成都武侯区人民法院在武侯祠博物馆举行全市首个以文化遗迹、古树名木保护为主题的“司法保护工作站”揭牌仪式。发挥双方专业优势、经验优势,为文化遗迹、古树名木保护创造良好条件、搭建合作平台。
揭牌仪式现场
“要注重规则创新,坚定能动司法理念,在创新环境资源保护方法、保护手段、裁判理念基础上,审理好每一件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件。”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环资庭庭长高峰在活动上表示,将与武侯祠博物馆共同建立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路径,有序构建共治共护格局。
武侯祠内的古树名木
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谢立新表示,成立成都市首个以文化遗迹、古树名木保护为主题的生态司法保护阵地,标志着“公园城市”生态司法保护基地正式进入“10+”新阶段。要提升专业能力,精准修复保护,在专业司法保护中不断推进“绿树参天、文化相传”新图景。
揭牌仪式现场
“司法保护工作站的揭牌,将进一步推动司法保护服务与专业部门管护的深度融合。”武侯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静介绍,此次创新打造“司法+文保”的特色司法服务品牌,有效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司法需求,更快释放司法守护蓉城历史文脉新动能。
武侯祠内的文化遗迹
据了解,“司法保护工作站”的落地将持续为双方全方位开展文化遗迹、古树名木保护提供有效合作平台,加快双方优势资源转化运用,更好服务保障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