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鹭梨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秋高气爽时,稻子正丰收。
封面新闻“天问1000知识挑战赛”线下观展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先前已经有近50组幸运家庭打卡成都拾野自然博物馆、成都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科普馆、成都立巢航空博物馆,探索了动物、人体、航天科学的奥秘。而这一次,9月16日,参与挑战赛答题并获得100分的幸运“科迷”朋友们来到了成都市科协科学美空间基地——稻乡渔歌现代农业产业园。他们走进田间地头,体验割稻子、打谷子、挖红薯等各色农耕活动,做了一回现代农民。
水稻成熟了
“水稻是如何从金黄的麦穗变成白白胖胖的大米的?”“稻草人的作用是什么?”“饭团最早是怎么诞生的?”活动现场,小朋友们的这些问题一一得到了解答。
“请大家拿起镰刀,对准水稻的根部前后来回切割,稍微用力即可。”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科迷”们兴高采烈地割下一大片稻草,又手动打出一粒粒金色的稻谷,充分感受劳动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科迷”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体验打谷子
“回去之后,我要把这些谷子剥开,就是平常吃的糙米了!”现场的一位小“科迷”兴奋地向记者展示自己的“战果”。
一片金灿灿的稻田中,“科迷”们先后体验了割稻子、打谷子和扎稻草人等农耕活动。
随后,大小朋友们来到室内,用新鲜出炉的米饭制作饭团。“虽然现在日本寿司风靡全球,但早在1800年前,汉朝末年,渔民们就用醋腌制饭团作为食粮。它不仅可以长时间储存,而且便于携带。后来唐朝时期,随着海上商贸,饭团便传入了日本。”工作人员科普道。经过学习,孩子们开动脑筋、自由发挥,制作出各式各样的饭团。
“科迷”体验制作饭团
为了进一步传承农耕文化,“科迷”们还体验了挖红薯、画草帽、植物拓印等活动,在劳动中学习知识、领悟生活。
“科迷”体验挖红薯
活动结束后,一位家长表示,“现在的小朋友很少有机会接触农耕活动和大自然,这样的活动能让他暂时远离电子产品,亲眼看一看,摸一摸以往只能在课本上、电视上看到的东西,深刻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她还坦言,希望继续带孩子解锁更多“科学空间”,学习更多科学知识。
游戏
评论 3
说个正事 2023-09-25 发表于四川
想去体验一下
汐止 2023-09-25 发表于四川
我也想去
汐止 2023-09-25 发表于四川
好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