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近日,记者从北京市教委了解到,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将对课间安排做出整体统筹优化,原则上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提供更加从容的课间时间,引导师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除了大课间时长20分钟—30分钟外,国内中小学其他课间时长基本都是10分钟。由于课间时间短,加之很多学校都是多层教学楼,学生在10分钟内下楼活动不太现实。而且部分学校基于安全考虑,将学生“圈养”在教室。(央视)
“课间十分钟”,是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在现实中,学校的课间安排,其实早已突破了这一范式。比如说,很多学校都设置有大课间和小课间,其中大课间的时长往往能达到30分钟。而从最近的态势看,对“课间”设计的优化,依旧在继续。北京、青岛、天津等多个城市,纷纷出台了延长中小学生课间时长的相关措施。从十分钟延长到十五分钟,看似只是五分钟的变化,但这对于真正确保孩子能“走出去”“动起来”,确有着极大的撬动作用。
多地的通知明确,“认真优化课间15分钟的活动内容,让孩子们有更充裕的时间走到户外休息放松和适当运动。”这番表述,显然是有的放矢。要知道,此前“安静的课间十分钟”曾引发广泛关注。观察发现,很多学校的孩子和以往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们不会在下课奔跑或打闹了,而是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玩串、做咕卡、写手账、玩卡牌……课间十分钟,成了坐在教室的、静态的十分钟,这显然与其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理论上,课间十分钟的异变,乃是一个质量问题而非数量问题。就此来说,就算十分钟延长为十五分钟,似乎也无济于事!然而,倘若详究其里,我们会发现,就组织课间活动这件事来说,“时长”实则是决定性的。多地学校的实证性研究表明,就有效推动学生们开展课间室外活动而言,“十五分钟”或许是个最低的时间线——刨去上卫生间、上下楼等耗时,十五分钟的课间,其“净玩时间”其实也就将将够罢了。
在以往的认知中,“课间”更多是作为“课程”之间的过渡、衔接,其价值乃是“适当休息放松调整,以更好地上下一课”,这注定了“课间”是从属性的。但在新的语境下,“课间”更多被当成一个独立的教育教学组织环节来系统性思考,随着其重要性的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充实、更丰富、更有助于学生们全方位成长的“新课间”,将成为越来越多学校的标配。
评论 18
茨木 2024-09-04 发表于四川
劳逸结合
阿坝州小金县四农村第一书记 2024-09-03 发表于四川
合理安排
说个正事 2024-09-03 发表于四川
中国的学校教育方式希望能跟发达国家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