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等老了才养生”的原因 杨思进教授在“名人大讲堂”上讲透了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4-19 22:21 74575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 陈羽啸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如何掌控压力,过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生活,拥有美好的人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中医里蕴含的巨大智慧,也正成为健康养生的一个重要资源。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中医养生几乎就等于体育锻炼、营养餐或者太极拳。其实这远远没有get到中医学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中医养生,作为一门学问,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里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纪进行防病保健的实践、思考,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中医学所继承的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非常值得深入探讨和学习。比如,《易经·系辞下》中写道,“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这种居安思危,未变先防的思想,正是中医养生思想的理论渊源。

4月19日晚,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附属中医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思进,做客“名人大讲堂”,在四川省图书馆星光大厅,以“中医养生文化漫谈”为题,深入透彻讲述了中医养生文化的本质、起源,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他梳理了从上古、先秦、春秋战国一直到当代,中医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医的发展状况,并结合当下社会生活需要,讲述里中医养生的当下社会应该如何得到积极合理的应用,给大家提出具体的健康建议。从作为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到华佗的五禽戏,张仲景,杨思进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向,爬梳史料上下五千年,告诉你,中医养生文化,远远比很多人想象中更加深刻、丰富、科学。

杨教授还就具体的养生之道,现代人应该加强“大健康”教育,防未病,多预防,保持心态平和,多读书,进行合理运动、膳食之法,等等,给予非常详细的讲解。“名人大讲堂”是由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四川省图书馆承办,封面新闻app对这台演讲进行了全程现场视频直播。

“养生”的历史有多长?

从《诗经》“观其流泉”到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最珍贵的是健康。而健康最可贵的是养生。什么是养生?杨教授首先梳理了这个概念,“中医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维护人体和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活动。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它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实现人类健康、长寿的目的。”

《诗经·大雅》中“观其流泉”、“度其原”等句子的存在,说明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有了养生思想的萌芽,上古时期,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已经注意到居住地域的环境条件的选择。在这个阶段,人们逐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命规律,并学会运用自然规律去支配自然界,从而改善了人类生活环境,增长了智慧,强壮了身体,延长了寿命。

到了先秦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社会制度也得到初步完善,知识分子阶层开始出现,文化上出现了 “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出现了养生学的重要著作——《周易》和《黄帝内经》。《周易》以阴阳来阐述自然界的规律,提出了 “阴阳学说”、 “天人相应学”,为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各个学派也对养生具有较为独到的见解。先秦时期的人们开始将养生理论运用于实践,例如:导引术, 讲究卫生,药物养生,饮食养生,优生优育。汉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中医养生学在继承先秦时期养生思想的基础上,也不断创新,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宋元时期政治、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科学技术和医疗保健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使得中医养生学有了新进展。

宋元时期养生家提出了四时五味养脏法,认为应该根据季节、食物性质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饮食方法,以滋养五脏;他们在饮食方面还提出了卫生饮食、营养饮食等饮食养生原则。明清时期是中医养生学较为辉煌的时期:医学家、养生学家辈出,中医养生学著作层出不穷,中西医交流频繁,中医养生学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近代,中国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再加之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思潮的泛起,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发展速度缓慢。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医学正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演进,中医养生学在这个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越来越受重视。

如何养生?

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

从养生之术,到养生之道,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智慧。比如医学家华佗主张动形养生,并且创造了著名的健身术——五禽戏。张仲景认为养生应该顺应四时变化,导引,调节饮食。《黄帝内经》中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杨教授说,从本质上看,养生不外“养神”与“养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他还分享了以整体观为出发点的中医养生学十大规律和十大养生之法。十大规律为“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动静互通、协调平衡、正气为本、协调脏腑、畅通经络、清静养神、调息养气、持之以恒。十大养生之法为:“食疗养生、四季养生、针灸养生、推拿养生、拔罐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读书养生、中药养生、烟酒宜忌。”

而在这些养生之中,杨教授援引了马克思“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芝加哥拉什大学医疗中心研究员丽萨‧罗森博格对幽默的“增寿4.5年”益处研究,特别强调了“情志养生”的极其重要性。“有精神压力和心理不平衡的人应减轻精神压力和改变心态要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加强全民“大健康”教育

提高健康素养

什么是疾病?从中医角度来说,《黄帝内经》:“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意即阴阳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出现了某一方的偏盛偏衰,就是疾病。

但健康是仅仅不生病吗?非也。杨教授梳理了“大健康”概念:“生得优,活得长,不得病,少得病,质量高,走得安”。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提出了著名的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达到完美健康状态。我国学者穆俊武提出的健康定义:时间、 空间、身体、 精神、行为,尽可能达到良好状态。杨教授提到,加强全民大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素养,非常重要。

抗击“瘟疫”有良策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防患于未然,上医治未病”。

杨教授梳理了“瘟疫”在中国传统经典中被阐述的历史,从商朝晚期殷墟甲骨文上已有“虫”“蛊”“疟疾”“疾年”等文字的记载,到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素问·刺法论》里“瘟之至也,非江海鳞甲之类而不生。疫之至也,非虫兽毛羽而不存。”

新冠疫情发生以后,中医的重要作用,也被更多的认识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天书”《黄帝内经》里这句话也不胫而走,被很多人朗朗上口。其实,这句话也与《皇帝内经》里的另外几句话互相印证,“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杨教授提到,这些话非常精准地说明,对付瘟疫最好的方法,就是有效预防,而有效预防的方法,除了疫苗,就是自己首先要正气强盛,提高抵抗力、免疫力,才是防病于未然的关键。“免疫力就是抵抗力,免疫力就是战斗力,免疫力就是竞争力,免疫力就是自愈力。”

评论 3

  • fm1066571 2021-04-20

    [得意]

  • fm1492207 2021-04-20

    这样

  • 松596850 2021-04-19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