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缸实验》开启一场颠覆认知的“心灵实验”丨商业高研院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09-18 11:42 37815

封面新闻记者 孟梅

焦虑,不是需要驱赶的敌人,而是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珍贵入口。

今天推荐的《鱼缸实验》就有着自己独创的“沉浸式心理学实验”体系,邀请你卸下防备,化身“体验者”“观察者”“觉悟者”,在作者精心设计的“实验”旅程中,一步步解码焦虑的真相。

*打破观念—理解焦虑—付诸行动:从“实验准备”建立三重视角,到“实验1·观念篇”打破固有认知枷锁,再到“实验2·情绪篇”解释焦虑的深层意义,直至“实验3·行动篇”引导读者发现自身力量,迈出微小而切实地改变步伐,最终在实验报告中完成一场深刻的自我重塑。

*复杂理论—轻松掌握:本书巧妙融合生动漫画与精炼文字,创造“伊莫”“马斯特”等漫画人物形象,构思“小乌云”“眼泪湖”等形象概念,以幽默、直观的叙事,将深邃的心理学议题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具体体验。阅读不再枯燥,理解变得轻松。

*资深心理师提供专业工具包:作者张翼(笔名:如花大叔)作为资深心理工作者,深耕后现代心理学与家庭治疗系统,并将前沿理论应用于亲子教育等实践领域。将专业知识与理论实践融汇书中,不仅为读者传递了心理学知识,而且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具与方法。

*生成实验报告—准确定位个人成长:这不是一本教你“战胜”焦虑的书,而是一本引领你借由焦虑,更深刻、更温柔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最终超越自己的行动指南,让你每一次的情绪焦虑都成为定位自我认识的坐标点。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由你主导的心理革命。准备好进入实验室了吗?答案,就在你亲手完成的“实验报告”里。

【试读】

你认为理所应当、绝对正确的事一定是对的吗?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困扰了人类几千年的难题,包包认为先有蛋,大嘴龙认为先有鸡。他俩的观点听起来都有道理,但他们并不认同对方的观点,于是引发了冲突,因为说服不了对方又会带来沮丧和挫败感。作为读者的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你认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如果遇到和你的观点不一样的人,你会怎么说服对方?

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把人们追求的唯一正确的答案称作“一元真理”,支持一元真理的理论被称作“一元论”。一元论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假设只能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要么先有鸡,要么先有蛋。这是一个非黑即白看问题的视角。

打一个比方,一元论就好像是我们面前摆放着一个叫作“真理”的水晶杯,你可以称它为“真理之杯”。真理之杯十分精致漂亮,但容量很有限,里面只能放一个绝对正确的观点,因此非常珍贵和神圣。人们为了能获得将自己的观点装入真理之杯的资格,就需要通过不断研究、辩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一元论的好处是,持不同观点的各方可以通过思辨加深对观点的理解,进而推动探索和研究。而且,当一个人拥有了唯一正确的答案,他会很有安全感,也会对自己所认知的世界更笃定、清晰。

但一元论并不适合生活中的所有场景。因为人的认知受历史、时代、文化、地域、政治、宗教、种族、性别、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一味强调唯一正确的答案,就会忽视上述因素带来的差异,引发误解、矛盾和冲突。

与“一元论”相对应的是“多元论”。我把“多元论”比作一张桌子。这张桌子上可以放任何关于“鸡”和“蛋”的观点,我称这张桌子为“观点之桌”。

观点之桌虽然不如真理之杯漂亮、神圣,但它的容纳空间变大了,而且最关键的是,观点之桌从不对桌上的观点进行评判,它只是被用来收集人们的思想、意见、看法。在观点之桌上放任何观点都是被允许的,而且桌上所有的观点都是平等的。用一句中国的俗话:有什么话都摆在桌面上。这种多元论的思想在中国的文化中被称作“和”。

相较于真理之杯,观点之桌会给持不同观点的各方带来三点变化:

1.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在观点之桌上摆放自己的观点,原本关系中的冲突各方变成了合作者,都在为桌上观点的多样性做贡献;

2.每一个人都有了更多的观点可供选择;

3.原本可控、清晰的世界开始变得模糊、陌生,这样的不确定性和失控感确实会令人不安,但也可能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融合带来新的创意与惊喜。

你当下也许会产生一个新的困惑——这么一桌子的观点,究竟该选择哪个呢?确实,选择太多也会令人焦虑。

我的答案是:根据当下具体的需求做出选择,选择那个最能让自己、他人感觉舒服的观点。在我看来,“一元论”和“多元论”的区别是“真理”与“智慧”的区别。“真理”追求唯一性和正确性,而“智慧”的关键在于平等、包容,跟随变化而变化的适应力。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