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霁 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摄影报道
“八十岁的婆婆喜欢什么花?”
“八十岁的婆婆喜欢纺棉花!”
“哦,纺棉花。”
“转一圈转一圈,就这样。”
早上8点,在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街道老马路社区鸿禧花园某单元楼内,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木偶戏的代表性传承人——曾繁金和赖道慧夫妻手持提线木偶,认真地排练木偶戏《对花》。虽然是演出过多次的节目,但是为了精进技艺,夫妻俩不厌其烦地练习走台,在坚守传统文化的演绎中融入新鲜、幽默的元素,让演出更加生动传神。
每周六下午在剧场演出
用心浇灌
深耕木偶戏60余载
周六下午2点过,成都市望平街梅花剧社的压轴节目《川剧变脸》即将开演,身着精致戏服的曾繁金仿佛变了一个人,手持10余斤重的木偶率先登场。演出中他快速操纵木偶进行变脸,小小的木偶仿佛焕发出生命,眨眼间就变换出多张脸谱。
“太快了,一会儿就变了好几张脸!”曾繁金精湛的演出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欢呼。而他矫健的身姿无法让观众相信他竟然是一位年近八旬的木偶戏演员。
作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两千多年来一直兴盛不衰。木偶戏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戏剧台词,木偶戏形象生动、富有魅力深受百姓喜爱。
夫妻俩排练木偶戏
曾繁金和赖道慧夫妻二人深耕木偶戏艺术60余载,用一生的心血浇灌这朵历经千年的民俗艺术之花。尤其是夫妻携手半个世纪以来,他们分工合作,一起制作木偶、创作剧目,演绎出无数的经典作品——《沉香救母》《猪八戒背媳妇》《草原小姐妹》等,也曾于上个世纪80年代带着木偶戏出访欧洲、亚洲等地的国际艺术节,让成都木偶戏艺术演技享誉海内外。
夫妻结缘
共同将木偶戏发扬光大
1943年5月,曾繁金出生于什邡。他的父亲是木偶艺人,从小耳濡目染,他对木偶戏有着天然的亲近感。12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也加入到父亲所在木偶戏班,正式学习木偶戏。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曾繁金已经能够演绎戏班里所有角色。演出之余,他还跟着戏班里的老师学习写大字、学画画。
18岁时,就能为戏班手书演出的宣传海报和景片。为了把木偶戏演得更加精彩,他还拜访多位川剧老师,学习生、旦、净、末、丑多角色演艺技巧。事实上,曾繁金让父亲惊讶的还不止他的演出,一有空时曾繁金就跟着纸火匠(木偶戏班制作木偶的师傅)学习制作木偶。这也为他未来的“木偶戏多面手”角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木偶制作
1974年,时年22岁的赖道慧经人介绍认识了曾繁金,并于第二年结为夫妻。赖道慧以戏班绣娘身份进入剧团,却对木偶戏特别感兴趣,于是向丈夫学习木偶戏表演技艺,也逐渐成为了一位集表演、造型、服装制作的多面手。婚后二人在剧团一起工作,一起学习,一起制作木偶,一起创作新戏。他俩成了远近闻名的木偶剧团全能选手,美工、服装、化妆、排戏、画景片……原本多位工作人员合作才能完成的,他们俩却一人分饰N角,把能做、会做的活都做了个遍。
公益传承
让更多人爱上木偶戏
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繁金在坚守传统的同时还不断创新木偶戏,他排练的木偶川剧变脸成为剧社里叫好又叫座的压轴戏。“曾老师爱钻研,他将川剧绝活变脸、吐火融入到木偶戏表演中。为了改进演出方式,他还运用新材质制作能同时耍两样绝活的木偶,在他之前没人做成功过。”赖道慧介绍道。
“今年我79岁了,我希望一直表演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木偶戏,喜欢木偶戏。”曾繁金这样表示。为了能够留下更多的精致木偶人,演出之余夫妻俩都会沉浸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不遗余力地制作木偶人,丈夫制作脸谱、打磨抛光木偶人。而在隔壁,妻子赖道慧正在为他的木偶人制作角色所需的衣服、配饰。
传播非遗技艺
“这里有机关,我们制作的木偶人眼睛还能转动。”曾繁金拿着手中的“小生”角色木偶人向封面新闻记者介绍道。夫妻俩共同制作的木偶精美轻巧、生动传神,还被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及爱好者收藏。
“对娃娃来说,木偶戏的演出要有互动;对于年轻观众来说,我们要把木偶做得漂亮,让他们看一眼就喜欢上,这样咱们的木偶戏才能传承下去……”妻子赖道慧这样表示。
如今,随着二老年龄越来越大,夫妻俩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继续传承成都木偶戏。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木偶戏,夫妻俩不辞辛劳走进校园、社区开展公益课堂,把木偶戏的表演、教学、互动融入到公益课堂中。
评论 8
Quella 💘 👿 2023-01-05 发表于四川
精彩
中天镇宝盖寺村驻村队员宋道志 2023-01-04 发表于四川
民间艺人精神
大号晾衣杆 2023-01-04 发表于四川
要保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