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黄旭华同志治丧工作委员会2月7日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兹定于2025年2月10日(星期一)上午10时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殡仪馆举行黄旭华同志遗体送别仪式。
黄旭华生于1926年3月,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前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719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兼代理党委书记,以及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职。
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却力量无穷
2020年1月10日,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黄旭华颁发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和获奖证书,紧紧握手,温暖赤子报国心。
黄旭华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1958年,因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精湛,黄旭华同志被秘召进京,从此隐姓埋名、默默耕耘,30年“人间蒸发”,将满腔热血和智慧付诸中国核潜艇事业。他与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人员一道白手起家、潜心钻研,攻坚克难、砥砺奋进,铸就深海利剑,实现了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誓言。
“在核潜艇研制过程中遇到那么多挫折,项目上马下马,我都没有动摇过。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当年的29个人,一直坚持到20世纪80年代的,除了我之外再没有别人,我非要实现目标不可。”获奖的黄旭华字字铿锵:“‘痴’和‘乐’两个字是自己一生的写照。痴迷核潜艇,献身核潜艇,无怨无悔;乐观对待一切,在生活与工作极为艰苦的情况下,苦中有乐、苦中求乐、乐在其中。
在第一代核潜艇研制过程中,他运用系统论思想,坚持“在综合上发展就是创新”“综合出尖端”的科研设计思路,大力倡导常规技术系统集成的科学设计理念。他与第一代核潜艇其他总师等密切协作,带领科研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共同攻克了核潜艇研制的七大关键技术——史称“七朵金花”。
1974年,中国核潜艇首艇交付部队使用时,黄旭华和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科研人员回顾其艰难研制历程,总结提炼出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核潜艇人自立自强、锐意进取、刻苦攻关、创新超越,为中国核潜艇事业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勇毅深潜、不懈奋斗,用来形容黄旭华的一生最为贴切,他常说:“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1988年,我国核潜艇首次进行极限深潜试验。作为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以“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的豪迈气概和无畏担当,亲自上艇坐镇,随艇下潜至极限深度,开创了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加极限深潜试验的先例,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不忘初心的心怀“国之大者”
黄旭华同志的一生,是成就卓著、熠熠生辉的一生。
2017年至2020年,三度被习近平总书记亲授国家级重大奖励,并作为代表发言。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1996年,两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89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年,荣获“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2009年,被评为“十大海洋人物”;2014年,荣获“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称号;2017年,荣登“中国好人榜”,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被评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2018年,荣获“影响世界华人”称号;2019年,荣获“共和国勋章”,获评“最美奋斗者”称号;2020年,荣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黄旭华的一生,是勤俭朴实、甘于奉献的一生。他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始终认为党和国家给予自己的表彰奖励是对中国核潜艇事业的肯定和鼓励,自己只是广大核潜艇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员,要不断发光发热、回报社会。他时刻关心国家科技事业、核潜艇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机构捐献自己的奖金逾2000万元。
“我最近常常想,我这一生宁可默默无闻、隐姓埋名,这样可以专心搞研究,在科学上成就可能更大一些。名利思想,对一个人没有好处。”黄旭华尤其关心年轻人成长,“我们现在有些年轻人,这山看着那山高,老是把工作当做一个跳板,不安心工作,也不安心学习,多可怜,一晃几年过去人就老了。我希望年轻人看准方向就坚持到底。”黄旭华曾在采访中说道。
其中,黄旭华捐资1100万元设立的“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励着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他多次到大中小学作报告、作科普,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宣讲核潜艇精神,在武昌区中山路小学设立“黄旭华院士科技教育中心”,勉励青少年爱党爱国、学好本领、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当被问到如何看待核潜艇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黄旭华说,国际上高精尖的核心技术,我们要不来,也买不来,只能立足国内,这一点科研人员要牢牢记住。“科研工作,特别是军工科研工作条件都特别艰苦。今天条件好了,但是任务又不一样,前进道路不可能平平淡淡,往往荆棘丛生、障碍重重,大家要有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科研无止境,没有一生奉献给科研事业的决心,很难成功。”
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黄旭华全程参与了我国核潜艇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关键性核心技术突破的历史进程。同数以万计无名如沙砾、沉默若黄土、平凡似溪流的奋斗者一起,黄旭华以血肉之躯铸就核潜艇精神,不畏牺牲、苦中求乐的生命印记,已成为永恒的勋章。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