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禹迹今犹在 “寻路禹迹”走进德州禹城 | 寻路禹迹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10-27 15:38 98249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刘彦君  王祥龙

965年前,欧阳修奉旨编撰的《新唐书》,在他潜心编修的《地理志》中,首次认定石纽山在茂州石泉县,也就是现在的北川。几十年后,欧阳修之从孙欧阳忞编撰的《舆地广记》称:“(石泉)隋汶川县地。……唐贞观八年析置石泉县,属茂州,皇朝熙宁九年来属(绵州)。有石纽山,禹之所生也。”

欧阳修出生于绵阳。作为“家乡人”,欧阳修对于大禹推崇备至。他在《获麟赠姚辟先辈》中写道:“苟思垂後世,大禹尚胼胝”,提出要像大禹一样勤劳不懈。而在另一部他所撰录的金石学专著《集古录》中,他曾提到过在山东嘉祥武梁祠中有两方汉碑,而他的“超级迷弟”、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更进一步,在《金石录》中提及了武梁祠中的画像。这幅画像,曾被认为是大禹的第一幅画像。

在山东,不缺与大禹相关的地点:在汶上的南旺水利枢纽,灰瓦绿顶的禹王庙,纪念大禹在山东治水的功绩;泰安宁阳县堽城坝禹王庙,将大禹从人皇提升到了河神的级别。而禹城的具丘山,则是大禹导河入海,插下最后一耒耜的地方。

“寻路禹迹”报道组来到禹城市,探访大禹治水留下的历史踪迹,探寻大禹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文化遗产。

徒骇河与具丘山 大禹留下众多禹迹

大家常听说的“禹疏九河”,通常被理解为大禹治理了九条河流。然而,这种理解并不准确。实际上,大禹并非仅仅治理了九条河流,而是巧妙地利用九条河渠,成功引导了黄河之水。

徒骇河就是九河之一,流经禹城39公里。

距离徒骇河国家湿地公园不远,是禹王亭博物馆,禹城最容易与“禹迹”相遇的地方。整个博物馆院落坐北朝南,为仿明清建筑,由山门、钟鼓楼、禹迹殿、禹王殿、禹王亭、大禹文化长廊等组成。

禹王亭博物馆

而具丘山,更是当年大禹为察水势、率众人聚土成丘所筑的高台,现高8米,南北长45米,东西宽50米,有4000多年的历史。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禹治水传说传承人尹继明告诉记者:“如果说禹城是当年大禹导河入海,大功告成之地,那么具丘山就是铲下最后一铲土,喝庆功酒的地方。”

具丘山不仅有传说,也有出土文物作为佐证。1974年,经考古人员发掘,发现了灰土层的存在和蛋壳陶、石铲、陶纺轮、卜甲等古代文物。其中,蛋壳陶“薄如纸、硬如瓷、明如镜、黑如漆”,是龙山文化的主要标志,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时期相吻合。

“大禹文化属于龙山文化范畴,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专家考证,鲁北、鲁西北有17处龙山文化遗址,禹城拥有禹息故城、蒋卢遗址、禹王亭、邢寨汪、周尹冢、姚高遗址、窦冢遗址、前后冢子、将军庙遗址等9处,约占53%。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龙山文化时期的生产生活器物。”尹继明解释说。

禹城发扬大禹文化 唐代和明清各有高峰

在禹王亭博物馆的馆藏中,有一块特别的石碑,它曾被镶嵌在禹城老城门楼上。

据记载,明万历元年,为加固城防,在城墙的东南西北加修了四个城门楼子,并分别命名。东曰“祝阿”,西曰“鬲津”,北曰“都杨”,而南门则被命名为“禹迹”。用“禹迹”来代表禹城,是当地大禹文化的“文艺复兴”。

禹城老县城门上的“禹迹”二字

大禹文化的发展,在全国范围之内都有着相似的曲线,明清是一个高潮,而唐代是明清之前的一座高峰。

在四川绵阳北川,据《新唐书》等文献记载,“石泉石纽山,山麓有大禹庙”“未设县先有庙”。石泉县是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建立的,按照《新唐书》的说法,当地民间对大禹的祭祀早于石泉置县。在安徽蚌埠境内的涂山,唐代《元和郡县图志》亦记载道:“涂山,在钟离县西九十五里,乃禹娶涂山氏女及会诸侯之所。”在禹城,“初唐四杰”骆宾王游历禹城,写下了五言律诗《漯川听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是将县名从祝阿改为禹城,目的也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神功千古”的历史功绩。

明清时期的文人墨客、历史名人更是以其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感情、横溢的才华,前来拜谒、凭吊大禹,发思古之幽情,赞大禹之神功,留下不少诗词歌赋,妙文佳作。

据尹继明介绍,清乾隆下江南驻跸禹城,写下了歌颂大禹治水的《徒骇河》诗,明代禹城知县任宗美登上具丘山、触景生情,写下《具丘感怀》诗作,清康熙年间在禹城为官9年的禹城知县曾九皋感念大禹治水历史功绩,手书“神功千古”匾额,并撰写《禹亭记》碑文,清代拔贡于墨林《登具丘山谒禹王庙》诗词,民族英雄林则徐于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二月,离京南下曾在禹王亭留宿一夜,感念大禹功绩,将其观感记入《丁亥日记》中。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禹治水传说传承人尹继明

从白茫茫到吨半粮  见证新时代的大禹精神

在禹城,大禹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禹迹,还有“创新、实干、为民、奉献”的大禹精神。

由于地处黄河古道,从1368至1948年的581年里,禹城的县志中记载了84次洪涝灾害,其中大的洪涝灾害有41次,特大洪涝灾害有32次。严重的洪涝灾害导致土地患上了“绝症”,盐碱化严重,粮食生产得不到保障。“用当时的一句老话来说就是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年年白忙活,只见播种不打粮。”尹继明这样说到。

上世纪50年代起,禹城人民积极推进水利建设。 疏浚和开挖多条河流,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善了水利工程,并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如此,1956年,禹城县组建万亩改碱指挥部,先后用藏碱、深翻土地、修台田、条田等办法改碱治沙。1966年,原国家科委副主任范长江,带领百余名农业科技人员来禹城建立试验站,开展旱涝碱综合治理。与禹城人民一起战黄沙、斗盐碱,创造了世人瞩目的“沙漠变绿洲、科学夺丰收”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治理的重大成果。

数据显示,1966年,禹城试验区建区时,粮食平均亩产90公斤,到1989提高到756公斤。2008年起,禹城连续实现粮食平均亩产过1000公斤,成为“吨粮市”。目前,禹城10万亩“吨半粮”核心区全部实现“吨半粮”产能目标。当年的不毛之地,成为了现在的吨半良田,成为了国家治理盐碱化土地的样板。

“大禹治水,就是人民与自然灾害斗争的文明史。”尹继明说,“我们都是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改造自然。这难道不是新时代的大禹精神吗?”

博物馆里的大禹像

评论 4

  • 玛赛娜 2025-10-27 发表于四川

    大禹治水至今没有文字文物实证。传说大禹治水遍及九州,所以到处都有大禹庙。期待考古新发现。

  • fm1234567 2025-10-27 发表于四川

    大禹故乡

  • 加贺见葵 2025-10-27 发表于四川

    禹疏九河在山东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