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出自《论语》的这句话提示着君子真正的修养是理想情怀、道德坚守、仁爱实践与生活艺术的统一,也成为当代许多文艺学者坚守的标准。中国国家画院七人展的主题便从此化用而来。
5月23日下午,《志道・游艺 —— 中国国家画院七人展》在成都市美术馆正式开幕。
本次展览汇聚了卢禹舜、刘万鸣、于文江、范扬、姚大伍、李晓柱、方向七位知名艺术家的近百件新作,展现传统中国画在新时代的创新探索与使命担当。
展陈现场
七位艺术家各自的风格特别明显,他们“和而不同”的创作风貌共同出现在美术馆的展厅内,呈现出中国画的多元维度:卢禹舜的“天地人和”用山水传递宇宙哲思;刘万鸣的写意花鸟承宋元气韵而赋新声;于文江融西方写实于水墨人物;范扬以奥运竞技题材激活水墨表现张力;姚大伍通过传统花鸟与都市符号的错位并置,以隐喻性对话揭示现代社会的精神面具;李晓柱借变形人物直击当代精神困境;方向用城市山水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
展陈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于文江在展厅中画作前接受了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他提到,本次展览的七位艺术家风格特征明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学术主张,观众能在其中感受到不同风格的作品。
于文江两幅凉山的作品
于文江近年专注于民族创作,这次选择的作品皆是他近年走访各地汇聚的精品。他坚持一个理念:没有去过的地方不能画。他谈到,画家题材的拓展,同时就是绘画语言的拓展,因为不同的地域会带来不同的感受,作为画家就得用不同的笔墨语言去表现,而各地体现的语言是截然不同的,这就需要画家深入当地。
尤其作为人物画家,于文江认为对人的研究是最重要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的人呈现出的不同特征,不仅是外貌服饰上的,也包括内心性格中的,都应该用有差异性的绘画语言表现出来。
他以两幅在大凉山写生的作品《午后斜阳》和《聆听风吟》举例,两幅作品绘于2007年,画中彝族女子在山间树林中悠闲小憩。于文江解释,多年前他就很喜欢周思聪所绘的彝族姑娘的作品,等他亲自到大凉山写生时,他发现尽管在当年相对艰难的生活条件下,当地的女子依然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向往,不仅表现在她们的穿戴,也刻入她们的灵魂之中,这让于文江深受感动。
于文江也对成都市美术馆策展团队的专业给予了认可,尤其对成都观众对美术馆的热情表达了惊叹。“这是我们画院七人展的第十站,在成都我们都没想到人气竟然这么旺,成都的文化氛围真的很不错。”
观众正在观展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李青稞在致辞中提到“此次展览以 “志道・游艺” 为精神内核、七位艺术家新作为载体,展现当代中国美术气象,彰显画院体系在艺术传承创新中的独特价值。”
据悉,本次展览将展至今年7月。
(图据成都市美术馆)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