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展览看36位雕塑艺术家的视觉思辨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10-18 21:46 117480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民间谚语说:草鞋无样,边打边像。是说一件事没有固定路线,只有靠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在美术界,这句话是对我国“雕塑形态学”发展的生动总结。2025年10月18日,“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在四川音乐学院美术馆举行,36位参展艺术家用不同“形态”的雕塑作品,诠释着20年来我国雕塑形态学的动态发展和成果。

展览现场

“形态”是事物的形状或表现,雕塑形态学是一门研究雕塑物体外部形状、内部构造及其变化的学科。带着这样的思考,在专门的雕塑形态展览上,观众将能更深入看到各种雕塑的“骨骼、肌肉与血脉”,理解形体是如何生成的、材料是如何说话的、空间是如何被建构的。

而这场展览的学术根基,来自中国美术学院龙翔、曾成钢、孙振华三位教授二十年前的学科建设。他们用一句民间谚语概括了这门学科的探索精神:打草鞋没样,边打边像。意思是,雕塑形态不是预设的模板,而是在不断实践中逐渐清晰、成型的。

学者们进行雕塑形态的学术对话

本场展览汇聚陈涛、陈伟、戴劲、葛平伟、谷德昊、管厚任、黄河峰、胡柯、金明宗、李万秋、李庄驰、李江、龙翔、陆云霞、刘洋、牟文虎、钱云可、宿志鹏、田华丰、涂堃、汪玉峰、王海同、吴玥、吴运、徐韦、杨可、袁超、印洪、张有魁、赵焯、赵明、赵强、朱晨、曾齐宝、周璇、张盛36位艺术家作品。作品覆盖空间建构、形体生成、材料表现三大核心维度,既体现艺术家对“雕塑形态学”理论的个性化探索,又展现当代雕塑艺术的创新表达,为观者提供直观的学术成果体验。

在展览的同时,关于中国雕塑形态学的学术会议也在川音美术馆同步举行。三组学者与艺术家围绕“雕塑教育何去何从”“创作如何不重复自己”“公共艺术如何不沦为装饰”等话题展开激烈交锋。展览不仅让观众直观感受雕塑艺术在形态、材料与空间维度的学术深度,也为行业探索学科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实践样本。

据悉,本次展览将免费对公众开放展览至12月18日。

学生和观众正在讨论作品

(图据主办方)

评论 1

  • 屋顶榭寄生 2025-10-20 发表于四川

    一件事没有固定路线,只有靠不断探索积累经验。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