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雨心
7月上旬,当成都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登上热搜,朋友圈被一位划船出行的小伙刷屏时。几乎是同一时间,我站在接近37℃的气温下,看到在没有任何的遮挡物的露天田野上,考古探掘工们面对炙热的太阳光线,挥汗如雨地拿起手中的洛阳铲,用力钻入地面,还要专心致志地辨认取出土样的颜色、成分……7月泸州,在这座夏季高温的城市,我邂逅了一幅人生此前从未见过的画面。
提起文物修复、考古探掘,也许人们会先发出一声“哇哦”,然后开始想象这个“高大上”的职业,是多么的“阳春白雪”,甚至带了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味。但站在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的现场,我看到了来自全国的293位文物修复“高手”,他们有的年轻而稚嫩,略带腼腆地说起自己还需多学习,却坚定着要在这个行业干下去的决心;有的白发已经爬上了双鬓,修复文物的动作娴熟而流畅,没有丝毫的犹豫;有的手捧红彤彤的获奖证书,嘴角咧到了耳边,享受着自己十余年职业生涯中少有的“高光时刻”。
在长达3天的日程中,我与多位一线的文物修复者和行业专家交谈,听他们说起那些细碎的时光中,他们是如何克服恶劣的环境,如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与文物为伴,如何跟随前辈的脚步将技艺传承……在他们诉说的故事中,打破了我对这个行业的“滤镜”,却让我对他们更加敬佩,也更加难忘。
金属文物修复师杨平 图据技能大赛
这种难忘,也许来自对“耐得住寂寞”的向往。在碎片化的时代中,很多人连短视频的前5秒都无法忍耐,但一件文物的修复,有的甚至要经过数年的光阴。文物修复师们夜以继日,伏案苦练,才能让文物在破碎中获得新生。而那些与文物相伴的白天与黑夜,他们早将文物视作了自己的亲人、朋友。在这个浮躁又焦虑,总是讲求“KPI”的社会中,他们总能静坐台前,不被浮华遮望眼。
金属文物修复师任俊锋 图据技能大赛
这种难忘,也许是来自对“良师相伴”的憧憬。如今,很多高校陆续设立了文物修复相关专业。但过去,文物修复大多是通过“师父带徒弟”的形式,一代代传承下来。不少从高校走出的学子,在进入行业后也会遇上影响自己一生的师父。现场,不少参赛的选手都说起了自己的师父,表示正是在良师相伴下,更笃定了在行业扎根的决心。特别是来自四川博物院的陶瓷器修复师曹元元,当她在场中比赛时,她的师父就守候在场外,闷热的天气里,从早晨到傍晚从未离开。
陶瓷器文物修复师曹元元 图据技能大赛
这种难忘,也许是对于“择一事,终一生”的折服。考古探掘的现场,炙热的温度让人难以忍受。可四川省考古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说,这样的场景才是考古工作者的常态,风吹日晒、风餐露宿更是日常。他谈到,要为想加入考古行业的年轻人“泼一盆冷水”,可言语间满是鼓励,希望他们真正做好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准备。而比赛现场最年轻的、年仅19岁的大二学生张玥,在面对众多媒体的镜头时,坚定地表示了自己要投身于古建筑领域的修复与研究。
年仅19岁的木作文物修复师张玥 图据技能大赛
当下,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虽已落幕,但文物修复师们的故事仍在续写。他们的故事,写在静默不言的文物中,写在岁月悠久的考古遗址里,更写在中华大地广阔的田野上。他们的故事也许有着不同的细节,却有着共同的注脚,那就是——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评论 1
fm2133344 2025-07-10 发表于四川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