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吴德玉
55年前的一个暖和春夜,刘慈欣和全村的大人小孩一起站在池塘边,仰望星空,直到漆黑的天幕中一颗小星星缓缓飞过。那是东方红一号,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一年我7岁。”很多年后,刘慈欣在《三体Ⅱ》英文版后记中写道。“我看着那颗飞行的小星星,心中充满了不可名状的好奇和向往。”
刘慈欣(本人提供)
读小学的刘慈欣,从父亲藏书中发现儒勒·凡尔纳、乔治·威尔斯等人的科幻小说,由此成为科幻迷。作为理科生,他对纯文学也保持高度的热爱。他坦言最喜欢俄罗斯文学,《战争与和平》对他影响很大。托尔斯泰对历史的全景式描述,那种宏大叙事和土地的厚重感,让刘慈欣深深着迷。
刘慈欣很早就阅读到莫言的作品,特别喜欢《透明的红萝卜》。小说中那个孤独的“黑孩”让他产生强烈的共鸣,“感觉我跟故事主人公有一些相像:在一个非常封闭的环境中,诞生了很多鲜活的想象力。”或许正是这种综合的审美阅读,让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打破了类型文学与严肃文学的边界,大力助推科幻进入主流文化视野。
一个卓越的作家,作品不光超越类型的界限,本人也必然具备一颗温柔的诗心。只不过他写的不是分行的文字,而体现在用一种宇宙级别的超越、纯粹的目光。
2011年年末,刘慈欣在太原开往阳泉的火车上写出一篇叫《烧火工》的童话。在这部作品中,刘慈欣发挥他奇想和浪漫的一面:毫无生机的极东岛,居住着一个年迈的烧火工,每日钻下矿井、采煤、烧火,劳作规律如钟摆,静静等待生命的终点。与此同时,一个叫萨沙的年轻人,漂泊到世界尽头,为心爱之人寻找生的希望。他们猎鲸、造火箭、登月,试图在浩瀚的银河中拨开生命的秘密……这篇科幻童话浪漫温柔、纯澈明亮。结尾处有这样一段描述,“太阳越升越高,世界从黑夜中复苏,海面上有飞鱼腾起,一群雪白的海鸥向日出的地方飞去……萨沙,年轻的烧火工,伸出双手抚弄着阳光。让他最感欣慰的是,这阳光也有冰儿一份。”有读者在豆瓣上评论说,“这篇《烧火工》温暖美丽得如同落日下的大海,是朴素时代一个令人追念的虚幻童话。放下恐惧和不安,心中只留下纯净无辜,像是布莱克那超越经验而返回的天真世界。”
热爱科幻、写作科幻的人数足够多,为何刘慈欣会成为最受瞩目的那一个?对于这个问题,作家阿来认为跟刘慈欣的作品气质有很大关系,“每一种文学,都有一个它自己最高的艺术要求。一流的科幻小说就是要给人希望,给人鼓舞,要展开一个比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更浩渺壮阔的世界。刘慈欣的作品,就是把人类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给予了酣畅淋漓地表达。他的科幻小说,就是具备了那种勇气、理想的气质,充沛的激情以及浩渺无边的想象,我认为这是他成功的原因。”
这种理想主义的气质,也闪现在刘慈欣的日常生活细节之中。比如坐飞机喜欢坐靠窗的位置,因为觉得这样可以离天空更近,也有利于体验离地飞行的感觉。他喜欢在T恤外穿一件格子衬衫,配上宽松的牛仔裤。几乎没有发福迹象的瘦长身材,据说源于在健身房里默默举铁——为了他期待中的太空旅行保持体能。
评论 4
夏三水 2025-05-14 发表于北京
安逸
夏三水 2025-05-14 发表于北京
有意思
夏三水 2025-05-14 发表于北京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