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柯辰 见习记者 邹阿江
5月24日下午三点,成都温江区地铁南熏大道站。区域公交W25路在此候车,该线路通往万春、德源等地。今天坐上W25路的人们,手上都不约而同地捧着一束雏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位于成都郫都区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
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老逝世后,各地群众纷纷自发组织哀悼,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正是这样一个点位。
公交车上手捧雏菊的乘客,有20岁出头的年轻人,有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七名从锦江区赶来的大学生,人手一束菊花,坐在公交后排。记者注意到,几位学生都身着黑衣。其中一名学生小陈告诉记者,他们早就在社交软件上看到郫都区的杂交水稻科学园在进行袁老的纪念活动,前两天没空,周一下午刚好没课,就和室友一起结伴前去悼念。“从狮子山过来,坐了一个多小时地铁,三十几个站,下了地铁还要坐十几站公交。”
公交车上有许多前去悼念的乘客
“为什么要和同学们一起前去悼念袁老?”面对记者的提问,小陈显得有些激动:“在我们心中,袁老是一个朴实无华却有着辉煌成就的人。因为我们家里也有人经历过饥荒年代,所以深知温饱来之不易。我觉得他以自己的研究,改变了世界的现状。”
半小时后,公交行至地图导航的终点——平城村站。根据导航,从平成村步行约800米便可到达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正当捧花的乘客们准备下车时,司机陈师傅叫住了大家:“先别急着下车,我把你们送到门口。”
七个站过去,到达终点站德源公交站后,W25路又向前行进了约1公里,科学园的大门近在眼前。陈师傅告诉记者,因为科学园离终点站不远,所以这几天都直接把哀悼的人群送到科学园门口。“这几天坐车的人是平时的10倍,很多人前来哀悼,来的人以年轻人为主。”
进入科学园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四十,入园的人只增不减。一周前这里的水田里刚插上秧苗,五月希望的耕耘在这里开始。前来祭奠的人,手捧鲜花,大家都沉默不语,仅仅默契地用一个眼神相互相示意。所有的人好像都在追寻袁老的踪迹,但这一切都是以一种旁证的记忆的方式呈现于我们。
排队悼念的人群
烈日当下,悼念的队伍已经排了五六十米长,太阳晒得人皮肤发烫,睁不开眼,但整个队伍里没有人大声说话。排队人群中,一位手捧鲜花,推着婴儿车的女士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位女士带着刚出生6个月大的儿子从成都市区专程打车赶过来。“我想带着孩子来看看袁爷爷,哪怕是一张照片,孩子长大后都会记得。”
像王女士一样带着家人前来追悼的家庭还有很多组。队伍旁,一位母亲带着儿子蹲坐在地上,地上放了两幅A4纸大小的画,一幅写着:心怀梦想,脚踏实地——袁隆平;另外一幅画着几株麦穗梗,这些麦穗上印满了数个前来祭奠的路人的拇指印。来往的人只要是看见了都会蹲下身去用拇指沾上点丙烯颜料,在纸上留下拇指印。
人们按下手印纪念袁老
“我的孩子可能还不懂此时此刻我们正在做的这件事情的意义。数年后,当他再看到这幅画时,他会明白我们的用意。”三年前,来自长沙的吴女士一家迁居成都,她一直教导儿子不要挑食,要节约粮食。五岁的儿子乐乐还不认识这位老先生,母亲只是告诉他,因为有了这位爷爷,我们才吃上了大米饭。
吴女士的左脚边有一个水桶,里面曾装了80朵黄色的雏菊。记者到达时,雏菊只剩下最后一朵。水桶旁还有一束包装好的菊花,共11朵。“中午我从幼儿园接了儿子后,买了91朵雏菊就匆忙地开车过来了。”91朵雏菊刚好是袁隆平先生的年岁,前来祭奠的人在画中按下拇指印后,就可以免费取走一朵菊花。
队伍的终点,是一座不太引人注意的玻璃小屋。小屋即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科技园的工作人员在此设立了一个简易的灵堂,参与悼念的人们以十为单位进入灵堂,在工作人员指引下献上花束,随后进行三鞠躬。十来平米的地面上已经摆满了花束,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花束太多,今天已经清理了四五次。
排队进入灵堂
“今天是周一,但跟周末相比,来悼念的人并没有变少。”园区负责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副主任彭甦说,“数不清有多少人过来哀悼了。从早上七点开始就有人陆续赶来,今天我们比较有组织,十个十个地放人进场哀悼,所以队伍走得快,没有出现昨天那种排大长队的情况。”
彭甦说,平时园区以杂交水稻科研为主,公益性质的园区也可供人游玩踏青,但工作日人流量并不多,周末前来园区游玩的人也以郫都区本地人为主。“但是这两天有很多人专程从成都五城区赶来,就为了参加这次悼念活动。”
悼念活动将持续到24日下午六点。但当记者准备离开时,还是有人陆陆续续地进入园区,加入悼念队伍。回程路上,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平时来园区的单子一天只有一两个,这两天一天能接二三十个。“我也是这两天才知道这边有这么个园区,之后准备带孩子来看看。”司机说。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