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康复医疗事业的发展也进入快车道。2021年11月,四川省卫健委发布《四川省加快发展康复医疗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为康复医疗的发展提供助力。
从事康复医疗行业多年,袁帅带领西南首家引入香港先进康复理念、模式与技术的国际康复专科医院,一同见证了成都康复医疗的发展。当选成都市政协委员,袁帅深感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希望我能够发挥作用,加强香港与成都在医疗方面的交流”。
谈感受
新身份带来新视角新方向
首次当选成都市政协委员,袁帅倍感荣幸,新的身份带给他的是更广阔的视角,也让他对康复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蓝图。
“新身份给了我新的思路和新的平台,我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成都整个城市的发展主线和脉络。”袁帅说,作为成都市政协委员,他将进一步深入探究所从事的行业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努力,应该怎样更好地为成都的发展作出贡献,“我们作为一个拥有港资背景的企业,其实一直以来我们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希望能够把香港比较优势的医疗资源引进成都,服务更广大的市民。希望我能够发挥作用,加强香港与成都在医疗方面的交流。”
谈民生
提出制定符合康复医疗特点、
患者需求的医保支付模式
康复患者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康复治疗,这个过程对患者的身心、家庭经济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一套科学、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能够为这些家庭分担困难。
基于日常在顾连康复医院的管理经验,袁帅发现传统的医保支付方式不适用于康复期患者。“我们传统的医保支付是按病种分类的‘打包付费’。这样能有效避免不同的医生、不同的医疗机构在治疗同样的病症上面产生不一样的费用。但这种方式并不一定特别适合康复患者。”袁帅说,因为康复主要关注的是功能障碍的问题,比如说,患者无法行走有可能是骨折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脑出血后压迫到运动神经造成的。针对同样的功能障碍,按病种分类并不能体现出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需要提供的康复服务强度和康复时间,进而影响患者的真正康复。另外,功能障碍特别是复杂功能障碍的患者,往往致障因素多重而复杂,且各类功能障碍综合发生,按目前的分组原则,很难准确体现患者接受康复医疗服务的整体要求。第三,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的时间较长。如果按照原医保支付方式,在漫长的康复期间,报销费用分摊到每一天,实际上非常少,难以支撑整个康复治疗所需的花费。
基于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袁帅在他的建议中提出,在推进按病种付费改革中,根据不同类型康复机构(如综合医院康复科、康复专科医院)收治定位差异,充分考虑康复疾病的临床特征、功能障碍、个体因素、医疗费用、住院周期等,建立符合康复医疗学科特点及患者需求的医保支付模式。
谈人才
健全专科医师转型机制
为康复医学发展输送人才
由于康复医学发展起步晚,康复医学专业教育相对滞后,现阶段成都地区从事康复临床工作的医师执业范围多为非康复医学方向,在执业范围的加注和变更上仍面临适用对象局限、各区政策标准不一的窘境。
他介绍,以加注康复医学的执业范围为例,目前,加注执业范围仅面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的临床医师,且中医类别医师不能变更或加注康复医学。而开展康复医疗的“主力军”,如二级、三级综合医院或康复专科医院,反而不能申请加注。此外,成都市各区的加注政策并不统一,有的区县不可加注康复医学的执业范围,有的只允许部分专科(如儿科、全科、精神科等)加注,有的又规定符合一定要求即可加注。
袁帅认为,康复患者的现实需求量大,而康复医学医师数量不足,所以,专科医师转型成为康复医师,需要制定一个明确和统一的路径标准,这也是目前输送康复医学人才的重要方法。“因为医生在基础医学的理论基础都是相对比较共通的,如果医师在临床有相关的实践经验,然后理论上能够通过相关专业考试,就应该符合转型的条件,如果再有在康复医院进行实践并通过相关的评估或者考试,建议应该予以变更或加注。”
谈未来
康复医疗稳步前进
展望未来希望惠及更多患者
从事康复医疗事业以来,袁帅真切感受到了一些变化。“过去几年,成都的康复医疗事业一直处于稳步前进的状态。”袁帅说,在成都,全社会的康复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汇集了以八一康复医院、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和四川省人民医院川港康复中心为代表的公立医疗机构,以及以顾连锦宸康复医院为代表的社会办医医疗机构,形成了以康复龙头带领区域康复医疗发展的良好态势。
同时,袁帅也表示,希望成都能扩大康复治疗的报销范围,“让患者不仅仅在三级综合医院或者二级以上的康复专科医院才能够使用,像老年病医院等这些康复需求比较大的特定群体专科医院也能够使用。这样能让更多的患者了解到康复治疗,接受康复治疗,享受康复带来的价值。”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