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禹迹 寻找“最早的中国”|开栏语

封面新闻 2025-06-29 17:23 73650

蜀人擅治水。

明代安岳人汤绍恩,在钱塘、钱清、曹娥汇合处,主持修建三江闸,修建了绍兴古纤道,成了远近闻名的“绍兴恩公”。宋代眉山人苏轼,多次参加抗洪抢险,留下了一段段苏堤,是著名的水利专家。就连“新四川人”鳖灵到了成都平原,都能靠“治水”的手艺当上蜀王,更不用说李冰父子(一说四川什邡人)主持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旧使用如常。

蜀人治水的天性,可能就来自大禹。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治水能人,以至于各种文史典籍从不吝惜笔墨。《诗经》有云:“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尚书》曰:“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左传》云:“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史记》中也说:“大禹平活水土,功齐天地。”

而苏东坡在撰写水利著述时,也专门冠以“禹”的名号,《禹之所以通水之法》,足见大禹治水深入人心。

于是,在这个夏天,我们从大禹故里北川出发,寻路禹迹。在四川北川,寻禹穴,探禹迹,聆听大禹出生和成长的故事;在山西运城,感受开凿龙门的不易与坚持;在山东德州,具丘山前,发现大禹治水功成的最后一百米。

北川禹穴沟金锣崖上的“禹穴”题字,传为李白所写。

著名学者舒大刚教授曾说过,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制度文明进入思想理念的文明,进入文字记载的文明,具有立规定制的作用,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模型。夏的奠基人是禹,因此他更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通过对于山川河流的了解,大禹打破按照氏族划分天下的规则,将天下划为九州,铸九鼎,从此天下一统。

因此,我们寻路禹迹,寻的并不仅仅是大禹治水的遗痕,更想要抓住的是大禹人生中最重要的起承转合,以及他为中华民族留下的伟大精神财富。

我们不能错过涂山,不能错过大禹在部落会盟时的威风凛凛;我们不能错过禹都,不能错过大禹划分九州,开创中华制度文明的时刻;我们更不能错过会稽,茫茫天地之间,感受大禹生命最后一刻留下的壮丽史诗。

如果你非要问,寻禹,我们为的是什么?我们找的是什么?那么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最早的中国”。

评论 1

  • 姚茂强 2025-06-30 发表于四川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