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又是一年高考季,考生交上答卷走出考场,在等待高考分数的同时,考生和家长开始着手了解心仪院校、筹备填报志愿事宜。此时,不少诈骗分子也开始蠢蠢欲动,利用考生和家长掌握信息不全面和侥幸心理来实施诈骗,编织低分也能上名校的谎言,在骗取家长钱财的同时,也可能导致考生错过正常报考时限。法官介绍,近年来利用高考进行诈骗的案件,诈骗手法主要有“花钱买名额”“国内不行国外‘行’”“调高分数”“虚假入学”这四种类型。(法治日报)
高考招录骗局年年有之,话术翻新、手段升级之快,很多时候的确让人防不胜防。正所谓当局者迷,关心则乱、急则失智,某些焦灼的家长们,对于骗局的甄别和防范能力,又会自动降一档。于是在现实中,局外人一眼望穿的“骗术”,竟然也能让不少“利益相关者”中招。此类诈骗,更多是“攻心为上”,深谙考生和家长真实的“心理活动”,并针对性撒饵下钩,故而整体而言还是得手率颇高的。
相当多的高考诈骗,都是瞄准了那些“失落人群”,也即高考成绩不如人意,不能去心仪的大学,甚至是根本就“没考上大学”的那部分人。这些人眼看着“败局已定”“山穷水尽疑无路”,正在彷徨无助之际,诈骗团伙趁虚而入兜售某种“逆袭翻盘”的门路,这本身就是极具吸引力的。很多家长之所以“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实则是“死马当活马医”,约等于是一种绝望式押注赌博。当然,既然是赌博,注定是十赌九输。
在某种意义上,高考招录骗局,核心逻辑就是“趁你病要你命”。慌不择路者,更易成为“猎物”。事实上,近些年来,随着数据联网、高校白名单以及电脑自动录取等一系列机制建设的深度推进,高考招录已经无限接近于“白盒”,既不神秘也不复杂。这其间,暗箱操作、暗中勾兑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科学、透明的规则体系,以及由此衍生的关于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的信仰,原本是最好的防骗宣传。只是很遗憾,置之事内的者,往往忽略了那些最基本的常识。
常识是“天上不会掉馅饼”“成功没有捷径”,但偏偏有人对“低分高录”“捡漏占便宜”有着深深的执念……“花钱买名额”“调高分数”“提前获知分数线”“拿内部指标”,这些看似煞有介事实则经不起推敲的说辞之所以屡屡得手,本质上还是抓住了特定群体的“贪念”,他们信仰那套“花钱找门道好办事”的逻辑而对现代社会的刚性规则和竞争秩序缺乏敬畏。不知不觉间,反倒是自己上当入坑,被割了韭菜。
高考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无法决定整个人生。就算高考不如意,也绝不意味着人生失败。然而,若总是不切实际、想着投机取巧、推崇歪门邪道,那么或许才真的会一败再败。
评论 5
jar 2022-06-22
好文章
堪嘉镇弥陀寺村驻村工作队队员 2022-06-22
防范高考骗局!
宜家的春天 2022-06-21
骗考生真的太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