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蜀地曲艺 | 四川扬琴传承人徐述④:在传承中创新 “要赋予扬琴新活力,新营养”

封面新闻 2018-11-04 17:50 34913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像 关天舜

对于扬琴,徐述不仅保持传统,自打自唱,唱打皆优,而且自成一派,男腔女腔皆唱,成为自己独特的艺术标志。其实,最开始跟随李德才学习,徐述专攻男腔、老旦腔。但受师父影响,徐述学了“全褂子”,“他打琴、京胡、三弦、二胡样样都会,也特别喜欢川戏。”

耳濡墨染,徐述样样都学,甚至在同行演出时,她也要学。“他哪个唱腔好,你就去‘磨’,大家互相交流。”在徐述眼中,“好角色不分高低,唱都唱得到,‘万金油’才是好角色。所以老家院、老妈子、丫头子,我都把它练到,从唱腔到唱词到情绪,我就从来没丢过。”

从艺62年,徐述的《伯牙碎琴》、《白帝托孤》、《百里认妻》、《活捉三郎》、《秋江》、《船会》、《拷红》、《凤仪亭》等作品,让人印象深刻。教育家陶亮生赋诗“德派扬琴一灯传,徐述微音播两川。”著名报人、曲艺专家车辐称她“没有漩凤,却清风入怀,听来情味深长,一抒胸怀,其位无穷。”

徐述唱扬琴,并非一成不变。“我上一次台,就要有一次新的收获,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徐述从艺的60年多年中,她深感艺术在传承中,要赋予新的活力,新的营养。“就好像你出门要换一件新衣服,原来的作品,老师把唱腔都装好了,我为啥要跟着前辈一样呢。”

徐述认为,唱腔是唱出来的,“跟着老师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给它新的东西和观念。就像吃面要放点东西,你原来可能只有盐巴,但再放点味精,就觉得更好吃了些。”所以除了扬琴,竹琴、川剧、京剧、梆梆戏等,徐述均有涉猎。“你嗓音再好,形象再好,但是你唱得不好,你精髓的地方学不会,你就拿不出来真东西。你要学,就要爱它听它,不去听咋个长本事了。你不像外学习,你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好角色,但你不谦虚,你咋个(进步)。”

这些学习,也丰富了徐述的扬琴,“我搞创作,有很多东西是借鉴外来的姊妹艺术的一些特点和优点。”借鉴竹琴、川剧高腔等精华,创作出“破板破格”的扬琴新腔《苦皮垛子》;在《三祭江》教学中借用了胡琴西皮倒板,还自组高腔一段,丰富了全剧唱腔。“我太爱扬琴了,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它调好点。”不过,徐述也强调,其他艺术可以借鉴,但不能贪多,“多了就不是扬琴了,只能是用某一腔,某两句。”

人物简介:

徐述,1937年12月生,四川成都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扬琴代表性传承人,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956年考入四川省广播电台曲艺队,师从四川扬琴大师李德才学艺,习男腔、老旦腔。与恩师李德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演出主要曲目有《秋江》《船会》《闯工》《描容》《活捉三郎》等。1958年,参加四川省首届曲艺汇演《拷红》获奖,同年赴北京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人的接见。

80年代末,改口传心授教学为电声教学(先将其唱腔录音让学生听后再上琴细教唱腔韵味);1997年,为使新同学有谱可依,先后谱教材:《夜课》《藏舟成配》《三祭江》《伍员渡芦》《拷红》《宝玉哭灵》《渔父辞剑》《静夜思》《阳光三叠》等,并编写《扬琴基础知识》二册,谱曲和文字教材3万余字。

徐述不仅保持传统,自打自唱,唱打皆优,而且自成一派,男腔女腔皆唱,成为自己独特的艺术标志。其唱腔韵味醇厚、丝丝入扣,被著名报人车辐称赞为“清风水月”。

【下期预告】

1958年,徐述参加四川省首届曲艺汇演《拷红》获奖,同年赴北京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之后的几年,她又数次见到周总理。在周总理去世后,徐述运用扬琴特有的声韵和艺术感染力,首次使用3/4拍子组曲,表达对周总理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评论 4

  • fm518882 2018-11-04

    6

  • 邀请啊 2018-11-04

    *

  • fm518866 2018-11-04

    6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