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天府新动能⑪|“数智环境”中的成都模式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2-02 12:10 33629

点击图片进入www.scde.cn,关注数字经济资讯

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2020年11月11日13时,成都崇州,大气“数智环境”监管系统发出预警,监控显示当地嘉裕湿地公园附近出现PM10和VOC浓度异常增高,随后,崇州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会同街道工作人员,锁定附近正在进行露天喷漆的在建工地,整个过程,只用了15分钟。

这是2020年立冬之后,成都启动首个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的次日,如今,“数智环境”监管系统下的精准执法,正成为成都全面打赢蓝天保卫战冬季战役的数据支撑。

2019年5月,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成都“数智环境”监管系统作为全国六个优秀案例之一被全国推荐。2020年11月,“成都市数智环境大气系统”荣获2020年首届数字四川创新大赛政务大数据应用赛十佳案例。

2021年,成都将实施“数智环境”工程三年行动,融入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在加快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信息化建设中,成都模式正在逐步被勾勒成形。

打通数据孤岛

汇聚190亿条数据 建设环境信息化大数据平台

尽管坐拥天府之都,雪山清流,但成都的生态环境治理并不轻松,盆地气象条件、2000万管理人口的超大规模、500多万辆机动车的超负荷承载等城市特点,都使得环境问题异常复杂。

也因此,在打造“数智环境”之初,就确定了这将不是一个单一的流程化业务工具,也不是传统两纵四横式的信息化平台,或者类似污染源综合监管这样仅解决局部环境问题的系统。对此,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一个归纳为‘54321’的系统性治理能力体系,即‘按照五步闭环工作法,服务生态环境四类业务,以构建三个信息化体系实现两轮驱动打造一个数字孪生生态环境局!’”

在建设上,“数智环境”着力打通数据孤岛,汇聚起1145个大气监测站,226个水质监测站,800多家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528万辆机动车和5.7万辆非道路移动源的天地控一体化监测数据,接入气象、经信、住建、交管等10余个部门40余个类别数据共计198亿条,建成数据中心。信息中心为各派出机构、各处室、各直属单位提供100余次180亿条数据共享服务,为市网络理政办、市气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水务局等10余个部门提供1.5亿条数据共享服务。

在对数字的标准化管理上,36余万家固定源企业全部锁定在信息化平台上,每个处室都可以查询这36万家企业,实现多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的管理,确保数据的唯一性、可追溯。到了数据出口时,由信息中心归口管理,实现多个口子进去,由信息中心统一相关的业务数据,以避免家底不清。

到了应用阶段,“数智环境”系统建立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支撑保障、低碳发展等四大类业务,基本覆盖了所有业务和工作领域,,创新生产20余类200余项数据产品,使平台系统真正能用起来。

“从线上到线下,执行反馈双向关键一公里也被打通。”该负责人介绍,全市所有区县建成调度值守分中心,问题调度市县乡三级联动,任务直接派发到乡镇,各个环节情况都可以查看审核,“还有网格员,已经在日常巡查当中累计发现环境问题30000多件,现场初治也是达到30000多件,把环境问题的隐患消灭到萌芽状态。”

挖掘数据资源潜力

引领环境治理体系转型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了环境监测投入性价比。”成都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青松曾表示,在“数智环境”系统中,利用遥感分析技术,形成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平台,实现环境质量数据的全域掌握,并减少物联网设备的建设,同时,利用数据分析指导有限的监测设备精准选点。

具体到实践中,在“数智环境”平台上,数据资源的潜力正在被挖掘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可测量、可核查的生态环境数据,为成都市的生态环境现状评估、趋势预测、潜力分析、目标制定与跟踪,提供决策服务,进而实现对生态环境重点污染源、生态环境动态变化进行有效监管。

例如,成都先行先试污染防治+电力数据新机制,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与四川省电科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接入排污单位用电数据,融合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与电力物联网,挖掘电力数据与排污关键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探索电力数据在相关领域的结合应用,不断提升环境措施的针对性和执法监测的准确度,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数智环境”平台的应用还延伸到了经济领域。通过打造“互联网+环境”服务的新模式,建设统一的数据标准,有效地整合环评审批、污染管理、辐射监管等环保行政许可审批类系统,形成面向企业的统一窗口。通过信息手段优化“放管服”程序,创新实施环评审批“承诺制”和“备案制”,实施比例近90%,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时限压缩至7个工作日以内,居全国前列,提升审批效率。

如今,“数智环境”平台已经结出累累硕果。通过精准的数据和科研分析,成都制定并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水污染防治“626”工程、土壤污染防治“620”工程、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力求实现底层重构、自下而上的治理效能提升。

从数据上看,2019年,成都市消除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同比改善幅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25名,市域的107个地表水断面优良比例达到了90.7%,首次消除劣五类。2020年5月,国务院还专门发出通报,对2019年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环境治理的五个城市进行了表彰,成都是前过的五个城市之一,受到国务院的表彰。

技术赋能

实施“数智环境”工程三年行动

站在“十四五”的起点,成都的“数智环境”系统建设还在持续。

据悉,围绕融入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加快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信息化建设进程,将实施“数智环境”工程三年行动。项目预计投资1.54亿元,重点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生态环境管控治理体系,加快实现信息资源“一库整合”、环保监管“一网联动”、生态环境“一门服务”,与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探索共建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生态环境信息化成都实验基地,大幅提升监测、监管、决策、评估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将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深化两轮驱动和“产学研宣智”的工作思路,持续高位推进,坚持问题导向和应用导向,着力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全面拓展数智环境系统应用领域建设,实现大数据对环境决策的绝对支撑作用,最终实现以数智环境体系支撑、驱动和引领全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为再现‘花重锦官、绿满蓉城、水润天府’和谐盛景,加快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而努力奋斗。”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