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样给孩子讲人工智能?我们问了问这位“清华爸爸”丨科技圆桌派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4-03-08 11:17 87347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这两天,“人工智能”不仅成了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人工智能+”还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那么,人工智能怎么影响我们的生活,作为家长该怎样把AI讲给孩子听呢?怎样立足前沿科技,引导帮助孩子做好未来规划?3月7日,封面新闻记者对话了“清华爸爸”王鹏。王鹏本硕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现为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他还是在读的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生,他曾经以一篇《ChatGPT与教育的未来》引发关注。


人物名片


王鹏(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


大孩:六年级


二孩:一年级

王鹏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封面新闻:您现在主要研究前沿科技和人工智能,您以前学的城市规划专业对您现在的研究领域有帮助么?

王鹏:深层来讲,城市和AI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是复杂系统,它们的核心特征其实都是所谓的规模涌现。当然从表面上来看,城市的研究对象非常的广,它研究城市的各个系统,包括智慧城市,这是迁移到AI领域的一个接口。再比如教育医疗等系统,AI其实是里面一个重要技术手段。从城市数据到智慧城市,再到城市科技和人工智能,这个过渡其实是很自然的。

封面新闻:我们看了您一些研究文章,您似乎对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您觉得这是一个未来的方向吗?您怎么看专精和广博这两个方向?

王鹏:对。我觉得这两个东西并不矛盾。有了学习的广度,再具备向某个方向深入的能力,这是很必要的。你在某些方面深入学习以后,具备了一个迁移学习的能力,这个方法其实是可以迁移到你对别的东西的学习过程和理解的方法上。对自己的专业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你扩展到别的学科。

在深度学习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识教育。你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无论是理工类还是文史类,它会帮助你全面地理解这个世界。当你获得一个新的知识以后,仍然需要把这个知识装进自己的知识框架里。在当下我们这种碎片化信息获取的背景下,如果没有一个整体性,就很容易遗忘,或者说你支撑不起一个彼此相关的网络。这和大模型的原理很像,在吸收理解了大量知识以后,才能涌现出智能和创造力。

封面新闻:说到这里,您在教育自己小孩的时候,怎样帮助他们建立知识的框架,尤其是您怎么使用人工智能这样的工具?

王鹏: 人工智能尤其是大语言模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它以一个非常简单的对话界面,就可以让孩子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这补足了我们家长的短板和盲区。让孩子自己去跟AI聊天,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虽然目前这个工具没有那么好用或者成熟,但是家长可以试着引导。孩子问我们问题,我们先不直接回答,让他自己试着跟AI去聊。他需要经历一个通过交流去提问题,然后得到答案的过程。

封面新闻:有一句话说,与AI交流,提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

王鹏:对。

封面新闻:那怎样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

王鹏:我发现孩子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提问时可能会词不达意,经常会忽略一些背景信息。如果他问我,我就会把这些背景信息补全,但是AI做不到。如果孩子不完善补充,学会提问题,AI是没法给他一个理想答案的。

如果想提升孩子提问题的能力,你让孩子跟陌生人反复提问题,这是不现实的,如果家长来教,又会不自觉地帮他补全,但是AI可以,他会不厌其烦地和你交流。

封面新闻:您对老大的教育,有用上一些AI的手段么?

王鹏:其实主要还是让他去理解AI的逻辑,当然可能会有一些简单的编程思维的训练,让他知道机器解决问题的逻辑。

我和我爱人虽然都在互联网企业做AI相关工作,但我们俩其实都是学建筑的,都直接教不了。那就让AI去教,比如找一些网上的课程。尤其是AI有什么新闻,出了什么大的事,我们会简单给孩子讲一讲。如果能体验让他体验一下。小孩画画,我们就教他AI上色,或者帮他去美化,让他更有成就感。这里面有个原则,就是在孩子求助于AI的时候,要注意让AI的回答做起点而不是终点,尽量不是直接用AI给出最终答案,而是鼓励孩子质疑 AI 的答案,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工作,完善答案。

封面新闻:你们夫妻都从事AI领域,有没有从这方面考虑对孩子的专业规划或者职业规划?

王鹏:对这个问题我们没有特别的引导,其实还是想顺其自然。因为可能有一个判断,就是未来可能没有专业的区别了。你看清华的专业,其实也是越来越弱化。比如大类招生、书院制,不是说你入学什么专业出口就是什么专业。我们尊重孩子的爱好,然后导向上我们倾向于在更融合性的一些方向去培养兴趣。比如我们觉得建筑和城市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建立通识的方向。两个孩子不知为什么特别喜欢画户型图,做建筑模型。说实话,建筑现在不是热门专业,但是我们并不反对他去喜欢这个东西。

封面新闻:作为家长,你有可能在你研究的领域,看到了未来某些行业的发展趋势,比如刚刚谈到的建筑学,或者前段时间热议的新闻专业,你觉得应该怎么建议未来的学生,怎么走专业发展的道路?

王鹏:我有一个认知就是专业和工作其实是两码事。如果你眼前去选专业,就是奔着马上毕业要找工作去,那功利的选择一点错都没有,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是如果你不满足于仅仅找工作或者挣钱这样的短期目标,其实在专业选择上可以更从容一些。我们夫妻都是跨专业,跨得还比较远,所以说我觉得你干什么事,和你学的专业没有特别直接的联系。如果说有,那就是你学了我们这种通识性的学科,扩大了你的知识面,更能扩大你的视野,让你更广泛地去适应社会的需求。

封面新闻:你刚才讲专业和工作是两回事,但是现在用人单位都讲专业对口,那你怎么看这个矛盾?

王鹏: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大家招聘的时候肯定都是要看专业什么的。因为我们转行其实也是在本专业有一个相当的积累以后,才跨到别的领域去的。但是我觉得长期来看,专业口径越来越宽这是一个大的趋势。

尤其是在AI作用下,真的就是你在大学里,像我们这种专业大多数时间都在学的一些基本功比如画图,很多慢慢会被机器替代。有一些技能性的东西确实就不需要花那么多的精力。但是跟认知和知识学习有关的东西,还是需要去学习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涌现出创新。

当然有一个说法是,未来像脑机接口这样的技术可以帮助人快速地去学习知识,但是这个实现以前,人还是要靠自己去学习掌握知识,然后获得属于个人的创新能力,才能在跟机器合作中有自己的主动性,我觉得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AI 是无法代替人学习知识的,只能帮助人更高效学习。

封面新闻: 我们注意到GPT出来之后,网上有不少文章在热议,哪些工作要被AI取代,比如翻译、程序员,那这些专业的基本功还需要积累么?

王鹏: 我觉得这都是一个暂时的现象。现在说人工智能代替你这个行业的工作,或者说打击到你这个领域,这其实是一个相对偶然的事。最近传媒和视频领域都比较紧张,因为看起来人工智能精确打击到你了。但是Sora的诞生并不是为了打击好莱坞,这只是人工智能在发展中,它在做世界模型过程中的一个节点,恰好你的生产方式和你的行业跟这个东西完全匹配了,那你所在的行业就真被撞上了。但是我觉得人工智能覆盖所有行业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AI提高了所有事情的底线。机器在很多领域已经能达到一个基本可用,相当于本科生的水平了,这就倒逼你要达到更高的水平,你才能有活干。所以并不是说有了AI就不需要学习,而是对人提出更高的要求。

封面新闻:作为家长你有没有危机感?

王鹏:那肯定是有的。因为变化太快了,所以你要保持学习,无论是你的工作,还是家庭教育,必须得保持最前沿的认知和敏感,只有这样才是能缓解焦虑的。



焦点:未来应该学好什么?



GPT问世后,网上一个表格广为流传——被AI取代的职业与不会被AI取代的职业。每一次行业的更新,都需要公共教育系统能够应对并培养适应新技术的人才。那么当下的教育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人机共存的世界里,哪些是人类的必备技能?

王鹏给出了他的思考——

语言仍然是一门重要的能力。编程的能力其实转为了用语言描述需求的能力,当然无论是文生图还是控制机器人,人机交互的核心又回到了人与人沟通的语言。

第二,算法的本质还是数学。如果你想与AI协作,要学好语言,但如果你想定义和控制AI,恐怕还是要学好数学和逻辑思维。

第三,英语。尽管许多国内公司正在使用中文语料进行模型训练,但中文语料只占整个互联网规模的5%,因此,英文水平和英语思维方式可能仍然在未来孩子从事创新研究和工作中十分重要,甚至在人机交互中可能比编程还要重要。

评论 2

  • 剑阁县公安局驻杨村镇柏梓村第一 2024-03-11 发表于四川

  • 说个正事 2024-03-08

    人工智能时代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