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报道|82岁袁隆平 成都田中跑 大秀四川话

封面新闻 2012-09-04 13:59 7441

编者按:本篇报道刊发于2012年9月4日 《华西都市报》04版,谨表怀念。

2012年9月3日,成都双流县,袁隆平考察杂交水稻。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里;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的生活写照。

9月2日,刚过完82岁的生日,袁隆平便来到成都,实地察看成都杂交水稻研发情况。

不戴主办方准备好的草帽,谢绝了现场提供的遮阳伞,昨日上午,袁老在位于双流的试验田中,看着稻田里一排排挂着沉甸甸稻穗的庄稼,他笑得合不拢嘴。

袁老说,四川水稻发展潜力巨大,希望四川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本土“超级稻”的研发与推广工作,从而为全省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做贡献。

健步如飞

谈水稻如数家珍

昨日10时,一场简短的杂交水稻学术研讨会刚结束,袁老便赶往天府新区高科农业示范园区,实地察看这里的“超级杂交稻苗头新品种试验”。

不戴主办方准备好的草帽,也谢绝了遮阳伞。袁老在实验田中健步如飞。初秋的稻田,已泛出淡淡金色,试验田中的稻穗长势喜人,这让袁隆平显得格外兴奋。

在“Y两优973”水稻试验田里,袁隆平一眼就看出了该品种的优点:“稻穗压得低,能很好地防倒;稻叶尖且直,能更好地吸收阳光。”袁隆平指出,这种品质的水稻,很适合在我省、云南等西南“低温寡照”地区生长,适合推广。

袁隆平说,成都乃至四川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基础以及目前发展都很好。在他看来,四川的水稻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所以我们将西南地区唯一的一家杂交水稻研发分中心,设在了成都。”袁老说,近年来,四川近九成的杂交水稻良田实现了亩产500公斤,发展潜力很大。他希望四川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本土“超级稻”的研发与推广工作,从而为我省的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做贡献。

幽默开场

四川话作报告

近年来,袁隆平将全部精力放在了“超级稻”的研究之中。昨日15时,袁隆平专门为我省近百位农业研究者进行了一场有关超级杂交稻育种的专题学术报告。

“我普通话不好,在这里我说四川话,大家应该都能听得懂。”袁隆平幽默的开场白,引来全场一片掌声。

袁老介绍,我国从1996年开始进行超级稻的研究,并制定了阶段性指标。2000年,成功育成几个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产量达到国家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第一期指标。2004年,第二期超级杂交水稻亩产800公斤的指标,也提前一年顺利实现。

袁隆平说,当前已进入第三期杂交水稻育种期,计划在2015年达到900公斤/亩。“只要技术抓得好,2020年实现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亩,甚至更高亩产的奋斗目标,都是有可能的。水稻是我们国家的人民主食,水稻产量上去了,大家才不会饿肚子。”

对话

“经常来成都游泳比赛被淘汰”

华西都市报:近年来,转基因农作物是人们关心热议的重点,对此您怎么看待?

袁隆平: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转基因是一种研发的方向,(它的好坏)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从提高农作物单产来讲,目前转基因(作物)只能增强水稻的抗病抗虫能力,对提高粮食单产并没有一定帮助。

华西都市报:刚刚过完82岁生日,就来到成都,袁老一定对这里有特别的感情。

袁隆平:我和成都有渊源,你们(记者)都没出生时我就经常来。1951年,我还和同学一起到成都来参加游泳比赛。可惜我没有得奖,直接被淘汰了(笑)。但我现在都还在坚持游泳。

现在的成都越来越漂亮,今天从这边天府大道过,觉得和北京的长安街一样漂亮。

华西都市报记者余行 摄影杨涛

(2012年9月4日 《华西都市报》04版)

评论 1

  • fm10174 2021-05-22

    🌹🌹🌹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