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影报道 实习生 李星洁
谈艺录·人物介绍
肖蓉浩,青年舞蹈家,中央民族歌舞团演员。代表作品有舞剧《孔雀》、民族歌舞剧《天之路》《仓央嘉措》《老兵》、傣族独舞《陶女》等。2025年8月8日-10日,肖蓉浩主演的舞剧《孔雀》在四川大剧院上演。
《孔雀》演出谢幕照
8月9日晚,四川大剧院内,如潮的掌声久久回响。舞剧《孔雀》谢幕环节,当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将手中的玫瑰花赠给“女孔雀”肖蓉浩,这一象征“传承”的动作,引发不少观众泪目。
作为青年舞蹈家,肖蓉浩从首演到现在,已经第175次亮相《孔雀》舞台。从首次演出的忐忑,到第175次演出的游刃有余,背后是肖蓉浩对舞台的坚守和对角色的理解。
当天下午,肖蓉浩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分享她的“孔雀情缘”。

“我还记得首演时第一次接到杨老师的玫瑰花,我整个人是手足无措的。”回忆起与杨丽萍的“玫瑰之约”,肖蓉浩眼中闪着光,“当时我心里又兴奋又感动,但更多的是压力,这朵玫瑰花重如泰山。”
在观众眼中,这朵玫瑰是“孔雀精神”的接力棒,是杨丽萍对后辈的认可。但对肖蓉浩而言,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我的世界里,它是一束光,带给我希望,也照亮了我舞蹈的未来。”随着演出场次的累积,肖蓉浩接过玫瑰花的感受也在变化。“杨老师每次看我的时候,眼里总是含着泪花,在无声地告诉我:‘你要坚持,要把孔雀舞展现给观众,越来越好’。”
杨丽萍(右)将玫瑰赠给肖蓉浩
杨丽萍(右)与肖蓉浩
截至2025年8月9日晚,肖蓉浩已经成功演绎了175场《孔雀》。“每一场都太重要了!”她坦言,尽管自己演过不少角色,但《孔雀》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跳出人类角色,演绎好孔雀这一动物生命体。“如何用人类形象把动物演绎到极致,这是杨丽萍老师一直研究的方向,也是我们传承时要学习的核心。”
在学习的过程中,肖蓉浩发现:人与动物的心灵是相通的。“一切有生命的存在,不管是动植物还是人类,情感表达都是共通的。比如我们对狗狗、对小鸟的眼神,它们能读懂。”站在舞台上时,她要彻底相信自己就是孔雀,“我就是鸟,我就是孔雀,抛弃了‘我是人’的观念,这样才能把最真实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舞剧《孔雀》 以生命与爱为主题,通过春、夏、秋、冬四个篇章,讲述生命成长、人性挣扎与回归的故事。表演中,演员们是如何借助肢体语言,准确传达剧中含义的?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肖蓉浩调动头、手、表情等,将孔雀的喜怒哀乐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展示经典“孔雀手”时,她边说边比画,如拇指与食指捏合,其余三指翘起,“上面三根手指代表孔雀的翎羽,下面两根手指代表孔雀的喙,合在一起能表达很多情绪。(拇指食指打开)它可能是打哈欠,(拇指食指捏合)可能是啄水,(变换手势)也可能是整理羽毛,每个动作都要生动。”
肖蓉浩演示孔雀手
肖蓉浩演示孔雀的喜悦
观众常惊叹于肖蓉浩“每根手指都会跳舞”,殊不知这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这需要无数次练习。”她说自己小时候就学习过傣族舞,练压手指是日常,“接触到了杨老师的《孔雀》舞剧后我才发现,人的五个手指头是肢体语言的末梢表达,是情感的延续。”
对于肢体语言的表达,肖蓉浩充满自信,认为其无需过多的语言翻译,就能让观众席后排及二三层的观众看得懂。“一切美好都不需要语言,肢体能直接传递情绪。”但为了保持演出状态,她每天雷打不动地练习舞蹈基本功。“我是学芭蕾出身的,芭蕾集训能帮我保持气质、柔韧度和功底,技术技巧、肢体语言的训练都融入其中,必须每天坚持。”
肖蓉浩在舞剧《孔雀》中饰演女孔雀
肖蓉浩饰演女孔雀
175场演出中,肖蓉浩也从未停止对角色的打磨。“有时候节奏点没卡上,台下没掌声,就知道这个地方没做好。我会去跟杨老师探讨,经过她的指导后,慢慢地,就越来越好。”肖蓉浩坦言,杨丽萍的“侧台注视”是压力也是动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更没有成长的空间。有她在,我会更专注。”

为了演活孔雀,肖蓉浩这些年做了不少“功课”:去云南观察孔雀的起飞、降落、鸣叫,翻阅杨丽萍从《雀之灵》《孔雀之冬》到现在的700多场舞剧《孔雀》的演出资料。“杨老师‘孔雀’的版本改了无数次,几乎每场都有调整。”
在肖蓉浩看来,“传承”不是复制,而是与时俱进,“每天的孔雀都该是新的,每一场都有变化。”这种“动态的完美”,正是《孔雀》的生命力所在。正如每个观众对《孔雀》的解读都各不相同,“一千个观众心里有一千只孔雀,我不能要求大家必须懂我,但我会用最真诚的表达,让他们感受到孔雀的生命。”
两代“女孔雀”拥抱
8月10日下午,肖蓉浩的176场《孔雀》演出将继续在四川大剧院上演。她的每一次转身、跳跃,都在告诉观众,孔雀不再仅仅是美丽的象征,而是化身为世间万物、芸芸众生,演绎着生命的成长、挣扎、绚烂与回归。
评论 1
fm1234567 2025-08-10 发表于四川
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