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说起《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许多人也许一脸懵,但一播放却绝不陌生。如今,这套组曲中的第一号前奏曲被广泛运用到广告、影视和短视频的背景音乐中。2005年,时年37岁的大提琴家王健首次发行了《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此后该版本广泛传播在街巷和民间。
时隔20年,王健选择再次重新录制《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5月23日,最新版本的王健《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由德意志留声机中国出版发行,这也是德意志留声机中国在今年5月成立后,推出的首张专辑。
王健音乐专辑封面图片
提到享誉全球的华人大提琴家,人们总爱提两个名字,一是马友友,另一便是王健。日前,借由巴赫重录的契机,王健接受了媒体采访,他将哲学思考赋予音乐人生,不管是音乐还是性格,都展示出了东方式的韵律悠长。
王健与他的大提琴
为什么要重录“巴赫”?
开始真正观察自我
在采访中王健提到,他自七八岁起就与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结缘,十岁就首次登台演奏了这部作品。二十多岁时,王健深刻领悟到这套作品的独特性——作为音乐史上唯一由顶尖作曲家为无伴奏大提琴创作的杰作,其自足的和声与精神深度令他“拉得特别开心”。
王健说,一个好的演奏家,不可能对自己的演奏绝对满意,总是在追求更好。而对情感、艺术的感悟,往往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自2005年首次录制发行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王健都认为没有必要重新录制。直到最近几年,王健才开始有了新的感悟体会。
“我们的演奏一直在变化,不可能保证一次两次就能达到自己的最高峰、最好的状态。但是在有新的体会,或者有一个大的新的风格变化的时候,留下一个纪念,作为音乐家来说非常珍贵。”
提及这种新的感悟和体会,王健使用了极有哲学韵味的表述来形容:“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主动去观察别人,去注意身边的事,但有的时候,有些音乐,会突然让你往‘里面’看,往往是在这种瞬间,我们得以窥见真正的自我。”王健认为,尤其是巴赫的这套作品,让他真正感受到自己作为人类的局限性。最近几年,他常常借由巴赫来反观自己在人生中的处境。
于是,他有了重新录制巴赫的勇气。
“年轻的时候录制巴赫,我能感觉得到他讲的故事,但我不一定做得到。但我一直在往这个方向探索。现在录制巴赫,不是说我有了什么新发现,只是把我曾经感觉得到但做不到的东西,现在稍微做得更好一些。”王健说。
由此他也认为,年轻人往往更关注外部世界,内窥自己是需要时间沉淀的。而若在这个过程中能得到古典音乐的帮助,或许能更清晰地认识自我。
是音乐,让回忆刻骨铭心
《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巴赫于1717–1723年间创作的六套无伴奏大提琴独奏组曲,被誉为巴洛克器乐巅峰之作。其中《第六组曲》专为五弦大提琴创作,技术难度尤甚。这部伟大的作品曾长期湮没,直至二十世纪初由卡萨尔斯发掘并推广,现今被视为大提琴艺术不可撼动的经典,兼具技巧挑战性与深刻哲思,极大影响着现代演奏美学及音乐诠释理念。其第一套组曲的前奏曲,也时常出现在广告、影视作品中,为全球听众耳熟能详。
本次王健最新版本的《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由资深音乐制作人谭纪豪担任执行制作人,格莱美奖得主莱纳·美拉德操刀录音制作与剪辑,柏林艾米尔录音室担纲录音及母带制作。
王健认为,巴赫将法国舞曲的娱乐形式升华为精神性艺术,赋予了器乐创作的哲学高度,从某种意义来说,《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不仅见证了王健技艺与心灵的成长,更启发了他对艺术乃至人生本质的思考。
演绎《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对于王健而言,终其一生难有“总结”。其开放性赋予演奏者极大自由,也成为了双刃剑。每当录音,就总会尝试新的诠释路径,作品的纯粹性直抵音乐本质。
在王健看来,每次演奏巴赫的时候,脑海中就像是一页一页翻动的回忆。人生中经历过的一些重要场景、重要的人和事都会在音乐的触动下变得刻骨铭心。“我觉得音乐,特别是巴赫的音乐,你听到的时候,就好比你看到了自己以前的一张黑白照片,它可以瞬间让黑白的照片变得五彩缤纷。”
而作为首位在德意志留声机唱片录制全套《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的中国大提琴家,王健始终以开放的姿态面对环境影响的讨论:“我的成长经历必然影响审美,但艺术的终极追求是超越标签的‘大同’。”王健认为,若听众能从他的琴声中听见巴赫的心跳,也能听见自己内心最深的颤动,这便是最珍贵的回响。
评论 1
制造的原理 2025-06-05 发表于四川
王健重录巴赫,是技艺与心灵的再度升华,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