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
1953年2月19日,巍峨雪山之下,木里大寺钟声肃穆,800名各族群众欢聚一堂,见证木里县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
彼时,旧的奴隶社会印记仍然烙在当地人民心中。残酷剥削和控制,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56年,凉山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木里县随之而动。1959年7月,在经历3年民主革命后,农区、牧区共3682名农奴被解放,木里开始迈入社会主义社会。
雪山仍巍峨,高原换人间。2020年,木里县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役,历史性解决了困扰当地人民群众千百年的贫穷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新时代跨越。
70年风华正茂,在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时代机遇中,木里儿女正奋力迈进、拼搏不息。如今,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木里也有了新的目标方向。
木里民族文化绚丽多彩,境内多民族、多宗教和谐相融,图为俄亚纳西族乡的传统舞蹈。张梁摄
01
翻身农奴把歌唱
木里县位于四川凉山州西北部,因其厚重的民族文化和绝美的自然风光,被誉为“香格里拉之源”。
这里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结合部,雅砻江、木里河、水洛河穿梭其中,奔流其间。5958米的夏诺多吉山峰巍峨高耸,茂密的森林孕育着这片土地上的万千精灵。
木里的名字由何而来?据《木里概况》描述,“因大寺之一名木里,故以木里大寺之名为全境名称”。而木里大寺,不仅见证了过去木里人民饱受压迫的历史,也见证了70年来木里的蜕变和成就。
木里县城 邓邦敏摄
新中国成立前,木里隶属于盐源县九所土司之一,农奴在土司世家贵族的统治下民不聊生。1953年2月19日,遵照西康省人民政府电示,800名各族群众聚集在木里大寺,一声木里县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宣告木里各族人民迎来新生活。
旧社会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前进。当时的木里流传着“两只脚的是大喇嘛家的人,四只脚的是大喇嘛家的牲口”的民谣,农奴们迫切需要一场改革,彻底摧毁封建农奴制度。
1956年2月1日,中共木里县工委制定了《在木里农业区实行民主改革的规划》,当年9月,全县农区19个乡的民主改革开始,1959年2月15日,在农区民主改革结束5个月后,牧区民主改革开始。
1959年7月底,全县共计3682名农奴被解放,农奴翻身把歌唱,木里一步跨千年,迈入社会主义社会。
藏族民居 李小平摄
02
脱贫攻坚展新颜
木里的解放,给木里各族人民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民主改革更是打开了新的纪元。但农奴制的压迫,闭塞的交通,不发达的生产工具,让木里的社会发展长期滞后。
1961年,随着西木公路(西昌至木里)通车,木里县有了第一条公路。人们逐渐摆脱人背马驮的历史,更多的物资能够沿着公路进出。
玛娜茶金 毛平摄
但贫困,仍是摆在木里各族人民面前的一座大山。1994年,木里被确定为国定贫困县,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017年被确定为深度贫困县。摆脱贫困,成为解决木里发展滞后的重中之重。
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随着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木里县各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奋楫笃行,决战脱贫攻坚。2019年,木里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20年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存在了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被解决。
俄亚大村 曾平摄
脱贫攻坚期间,木里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8.85亿元,实施项目1992个。全县97个贫困村、7391户贫困户、33772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03
乡村振兴再跨越
七十年峥嵘岁月,七十年感恩奋进,木里县各族儿女书写了一部奋斗史诗。
我国首个设计施工总承包的百万千瓦水电站杨房沟水电站在这里并网发电;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环线最佳旅游目的地在这里选址;雅砻江镇中铺子村、俄亚乡卡瓦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四川“黄金第一股”在这里诞生……
木里藏族服饰丰富多彩、美观大方、极具特色。张梁摄
木里风光 邹森摄
七十载卓越奋发,一个和谐、稳定、幸福、美丽的典范之城,民族大团结、共富裕的示范之县逐步崛起。
木里,这颗高原明珠熠熠生辉。如今,在迈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木里定下了新目标:锚定“经济总量突破百亿”的总体目标,奋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推动“水、风、光、储”一体化绿色发展,制定清洁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稳步发展绿色工业;立足世界级自然风光和独特绚烂的文化资源,全力打造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环线最佳旅游目的地。
木里风光 邓邦敏摄
(本文图片由中共木里县委宣传部提供)
评论 1
二大爷哇啦哇啦 2023-10-20 发表于四川
雪域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