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刘秋凤 湖南长沙报道
“国士”离开之后的第一夜,长沙无眠。
5月22日13点07分,袁隆平先生在湖南长沙逝世。之后,全国就进入了一个缅怀“国士”的模式。在长沙,更是进入了一个哀悼的氛围之中。在去世前所在的湘雅医院,在明阳山殡仪馆,在农科院附近随便走进一家小饭馆,在网约车的陌生司机口中,“袁爷爷对社会贡献很大”,“以前经常见到他啊,如果不知道,绝对不会认为这个质朴的老人是大学者”,“街上鸣笛致哀送别袁先生,我也参与了”。“袁先生”、“袁爷爷”是长沙唯一的主题词。在袁隆平工作和生活的地点——“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更是鲜花如潮,灯火长明。中心大门前有人值守,对络绎不绝的前来吊唁袁老的人们,并不阻拦。
夜雨潇潇,有的人来到现场送花,有的通过快递小哥送花,有的托朋友来送花,有的携全家老小来送花。花店里买不到合适的花,就把家里的盆栽送来了;有的跑到第五家店,老板说,浅色的月季也合适。有的是在校大学生,有的是文艺青年,有的是救援队员,有的是家庭主妇,他们想在这个夜晚,向一个“帮助我们吃饱饭的人”送别。
绕过“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大厅,不到三分钟,就可以走到袁先生位于农科院里的住所。门卫大爷听闻封面新闻记者大老远从外省赶来,主动把大门打开来,方便拍照。他告诉我们,袁老是2020年11月份去的三亚,本来计划今年五一劳动节回来。结果摔了跤,身体一直不好,回到长沙就住院了。农科院的游泳池和排球场,都是袁老经常去的地方,这两项都是他热爱的运动,只可惜袁老再也用不上了。记者离开前,大门前的一棵大香樟树,在夜色中,依然能看到长得是郁郁葱葱。只是也等不到袁老的归来。
巨人远行,精神流芳。1999年10月,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8117 Yuanlongping),以示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敬意。当我们遥望星空,远在光年之外的“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22日下午16:00
人物:出版社责编
参与送行 高呼一路走好
跟长沙人民一起经历了一次心灵的共振
5月22日下午16时许,载着袁隆平遗体的灵车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地下通道缓缓驶出,经芙蓉路等路段驶向殡仪馆。长沙市民夹道等候,群众自发、深情地大声喊着“袁爷爷”“一路走好”。当灵车从湘雅医院出来,工作单位就在附近的欧阳先生,加入了送别的队伍当中。“真的是人山人海。当灵车开到一个一个路口,其他的车辆都自动让行, 鸣笛致哀。 场面令人动容。大家跟着灵车跑了一阵,一边跑,一边高呼:一路走好。然后目送袁老离开,久久不愿意散去。”回过神来,低头看手机,送行视频已经刷屏。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参与了一个历史时刻,“跟长沙人民一起经历了一次心灵的共振。”
欧阳先生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农业编辑室主任。就在不久前,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刚刚出版了袁隆平先生的一部专著《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这本书80多万字,是集袁先生多年来研究心血精华的一次重要的集中汇总。目前正在翻译成英文版、法文版,推向全球,希望可以很好地帮助袁先生完成“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全球”的梦想,可惜袁先生看不到外文版了。作为出版社的编辑,欧阳先生跟袁老有不少工作上的打交道, 让欧阳先生印象深刻的是,“袁先生非常亲和,平易近人,没有一点点大科学家的架子。”
22日晚上11点30
人物:外卖小哥
“如果一直有单, 我会一直送来”
“你好,你要送的花,已经给你送到了。你的微信多少。我现场拍照发给你。”“好的,谢谢你”。在前来送花的人流中,不断有外卖小哥的身影。其中一位小哥,从下午袁老去世消息确定后,就不停接到送花到湖南省杂家水稻研究中心的花单。跑了有十多单了。跟花相配的卡片上写着深情的话:感谢您留下人间稻米满香,袁爷爷一路走好。”小哥说,当确定的新闻一出来,很多家的花店,菊花就很快被一扫而光了。“以前的花单都是在情人节、七夕节或者520送玫瑰,像这样给袁爷爷鲜花送行的情况,是第一次。”外卖小哥也是90后,湖南邵阳人,夜深了,他还不知疲倦,一趟一趟,“如果一直有单, 我会一直送来。”
22日晚上11:49:
人物:20岁川籍女大学生
明早乘火车离开长沙之前 一定要来表达一点心意
20岁女大学生张雨萱,四川南充南部县人,在永州读大三。周六是到长沙参加一个考试。下午才结束。第二天要离开长沙。决定来缅怀一下袁隆平先生。跑了5家花店,没有买到菊花。老板说都卖完了。送花给袁老的人很多。第5家花店的老板说,浅色的月季也可以。她买了好几束。到湖南省杂家水稻研究中心的广场上送花。一束一束摆好,认真仔细。有几位是四川的高中同学让代送的。小姑娘很瘦弱,但很坚定,“我很想留下来参加袁老的告别式或者追悼会,但我明天在其他城市还有事情,此前定好的明天一大早的火车,要离开长沙。但今天晚上,我一定要来表达一点心意,能表达一点是一点吧。”
凌晨01:00
人物:1名母亲和8岁女儿
半夜叫醒熟睡女儿 “走!我们去送送袁爷爷吧”
小米妈妈开了40多分钟的车,带着8岁的女儿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此刻已是凌晨1点,送别的人群大多都已散去,只有这对母女在这里。
当记者远远看着她俩时,这位母亲站在一堆鲜花前,默默地抹着眼泪。女儿穿着一身运动装,安静地立在一旁。
“你们为什么这么晚来?”面对记者的提问,她很坦诚地说,自己是一名全职妈妈。除了8岁的女儿,她还有一个几个月大的孩子。白天,她必须照看孩子,实在没办法出门。晚上,孩子都睡着了,她躺在床上刷新闻,越刷越坐不住,心里特别想带着女儿到现场为袁爷爷送行。
于是,她走到已经熟睡的女儿身边,叫醒女儿:“小米,我带你去看袁隆平爷爷吧,我们去他工作过的地方,好不好?”然后女儿就被她拉起来了,跟着她一路开车,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这么晚出来,我就想女儿记住这一刻。”小米妈妈一边抹眼泪,一边告诉女儿,英雄是不能忘记的。如果今天不带女儿来看看,以后就再也没更好的机会用实际行动来缅怀英雄。
凌晨03:39
人物:救援队员
细雨中站立半小时 “我在这里思考生死”
33岁的李智从业通信工程,是一名兼职救援队员。
深夜,他独自一人开着车,队服都还没来得及更换,便来到了农科院,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细雨中,他在袁老工作过的这栋大楼前,站立了半个多小时。他曾就读于湖南农业大学。这所学校与研究中心相距很近。当年,研究中心的所在地是一片农田。学生时代,他经常看到袁隆平。“他就如一个普通的老头,只要我们愿意跑到田里来,就能看到他。”李智说。但是他打心眼里佩服,“我从小桀骜不驯,能让我打心里佩服的没有几个,袁老是其中之一,且排前列。”
平时参加救援工作时,李智经常在河中打捞尸体。“很多是想不开,自杀的人。我们救援队去带他们回来,落叶归根,慰藉家人。”正因有这样的人生经历,他对生死才有很多思考。“很多人不理解我们,觉得怎么可能有人免费去救援。”李智指了指身上的衣服,就连这队服,都是自己掏钱买,救援过程中吃盒饭也是自费。别人不懂我们,救人有一种成就感。李智笔直立在那,若有所思。“我也想在这里,思考一下生死的问题。”他说。“每当有巨星陨落的时候,人更加会察觉到自己的渺小,感受到现实与虚幻的重叠,三醒自身。”
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离开,李智又启程直奔长沙明阳山殡仪馆,要在那里再送袁先生一程。凌晨3点39,封面新闻记者致电他,他说“殡仪馆的大门口不让进了,已经封路了。路边有几个人卖菊花,殡仪馆暂时不能进入。在大门口搭了个棚子放置袁老的画像。陆陆续续前来祭奠的人群站满了街口,像前的人群中还有袁老的学生一直在抽泣。”
在朋友圈里,李智发了一个朋友圈,以李叔同的《送别》结尾:“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深镜】所有,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享有本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 23
fm48787 2021-06-08
[得意]
夏三水 2021-05-24
伤心
李玉泉 2021-05-24
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