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不救?” 珠峰8000多米的生死抉择 他给出了答案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1 07:45 33142

2025年7月21日,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表彰了60个见义勇为英雄模范个人和群体,范江涛因两年前的珠峰救人位列其中。两年后,他不仅获得了见义勇为的荣誉称号,同时完成了自己的梦想,成功登顶珠峰。

记者:会回想那一刻,站在峰顶时候的自己吗?

范江涛:每次被问,就会回想一遍。那一刻刚好有阳光,顶峰上的那个金幡,特别耀眼。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这件事情,其实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范江涛所说的“如释重负”,藏着他从选择救人那一刻开始,到最终登顶珠峰,这两年间的心路历程。海拔8000米之上的极端环境下,救人是非同寻常的选择,带给人的考验如同翻越心灵上的高山。

范江涛:今年,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主题,叫作 “向上的生命”。我一直在努力地去做好自己能做的每一件事情,一直在努力地希望自己的生命更好。但是当时在那一瞬间的时候,我很难过。当我逆着所有向上的人群,自己向下走的时候,我很难过;我看见谢如祥也在向下走的时候,我也很难过。但是那一刻,我其实知道,有一天我会再来的。

2023年5月18日晚上7点左右,在珠穆朗玛峰南坡海拔8450米处,身为湖南登协会长和领队的范江涛正和队友一起,全力向顶峰进发。当天,他们得到消息,有一名比他们更早出发的中国登山者已经遇难,所以,当看到行进路上有一个蜷缩的身影时,范江涛以为那就是此前的遇难者。

范江涛:我只是想确认他在什么位置。下去以后,或者找个适当的时机,告诉他的家人,他的尸体在什么位置,然后再进行下一步处理。

记者:当你发现,这是另外一名中国的登山队员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什么?

范江涛: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会有一个你想象不到的人,从几千公里之外出现在珠峰,而且出现在海拔8400米的地方。

震惊中混着疑惑。范江涛看到的是湖南登山队的首批队员之一,本该同行,却临时取消行程的刘女士。

范江涛:我们在一起训练了三年左右,距离还有100天的时候,她都还在出行名单里面。甚至我们所有人的登山费用都已经全部交过了。但是临出发前半个月的时候,她告诉我她去不了,因为请不到假。

根据事后了解到的信息,刘女士是在完成登顶、下撤的过程中遇险的。在登山界,“8000米以上无救援”是不成文的原则,因极端环境下救援风险极大,可能危及自身以及团队的安全。当时,向导按惯例催范江涛继续前行。

范江涛:往上走了十来米,停在那想了半天。8000米以上人的思维会变慢,行动会变慢,你所有的一切都会变慢。我的向导还在不停催促,我们肯定能够登顶的,不要在这停了,你也救不了她,你不要想着去做这件事情。后面他发现我一直不走,就不说了,他就站在旁边看着我。

记者:这十多米里,你想了什么?

范江涛:我想了无数种可能性,你如果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到底会发生什么事儿?还能不能救了?然后要救她的话我要怎么办?扛不扛得住?我要把她救到什么位置?然后要怎么做?

8000米以上“无救援”的共识源于在空气只剩海平面的三分之一,体温流失速度是低海拔的5到7倍,地形都是40°—60°冰坡的环境中,救人等于把两个人的命同时压在赌桌上。同时,选择救人意味着放弃登顶。

当时,刘女士的氧气几乎耗尽,四肢僵直发硬,被安全绳半吊在雪坡上。给刘女士换上新的氧气瓶后,范江涛和自己的登山向导一起,带着刘女士下撤,夜色中,只有头灯的微光指引方向。

记者:有没有浮现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救他?

范江涛:有一个细节,下了一百多米以后,她当时又昏迷了,我就说我搞不动了,体力耗尽了。我们在8000米以上,真实状态是呼吸跟扯风箱一样,心率基本上都在160、170。

幸运的是,范江涛遇见了比自己晚出发的队友谢如祥。

范江涛:我碰见谢如祥的时候直接号啕大哭,话都说不出来。他就问我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我就给他指,我说就在那儿。

谢如祥赶到后,看到昏迷的刘女士和周围的境况,他当即对自己的向导提出,愿意支付一万美金,请他们帮忙将人抬下山。这话既为救援增添了实际支撑,也让原本艰难的局面多了一分推进的可能,这场关乎生命的救援,在这一刻有了更具体的协作方向,但这也意味着又一位队员不得不放弃登顶的机会。

把刘女士送到营地时已近次日凌晨。营地救援人员的紧急救治,为刘女士的后续转运争取了时间。范江涛救人的事情很快被传开,赞许声中夹杂着争议声。有人称赞他,在8000米的“生命禁区”打破了“无救援”共识,以放弃登顶的抉择诠释“生命至上”,也有人质疑他,违背登山自保的铁律,把自己和团队置于危险境地;而“一万美金请向导”更引人关注,支持者把金钱视为救援手段,反对者则批评生命和利益的捆绑。范江涛不仅要面对舆论旋涡,还要面对内心的遗憾。

范江涛:救人这件事情只是说我遇到了,我做了。现在回头看,两年过去了,我的人生一个转折点就在这里,我觉得我人生第一个转折点可能是考大学,第二个转折点应该叫创业,第三个转折点就在过去这两年。2023年没有登上珠峰,是我整个户外经历里面,第一次做了计划没有达成目标。

成长于河南农村的范江涛曾经说过,高中前他对世界的认知完全来自书本。考上大学后,他用精准的框架规划人生,而突破书本的局限,用脚步丈量世界,也在他的规划中。他创办公司,选择户外运动、组建登山协会,以一年一座山峰的节奏行进,直到2023年5月18日8400米的高度,都在他的计划之中,但碰上遇险者,改写了他的“人生程序”。

记者:现在回想,它对你改变最剧烈的是什么?

范江涛:我的本职工作不是这个,我是在用我的业余时间,去追求我生命中我认为最美好的事情,我希望它能够通过这一点,实现我的人生目标,它也是我人生目标之一。

2024年,他重新收拾行囊,目光再次投向珠峰之巅。

2025年4月10日,范江涛抵达西藏。5月19日,“窗口期”来临,范江涛背上行囊,和队友们一同出发。和两年前不一样,这次,范江涛选择了从珠穆朗玛峰的北坡攀登。

记者:当你看着峰顶出现在眼前了,你觉得美吗?真的像书本里写得那么美吗?

范江涛:前面就是峰顶,上面三个是我的队友。但是等我登完山以后,就像擦干净一样,之前很多事情想不明白、想不清楚,都过去了。它就像我人生河流里面一个巨大的石头一样,从天而降,掉在我的这条河上,它阻塞了我这条河整个的前进。我回头望去的时候,它还在那里,它没有消失掉,但是我已经走过去了,它不再阻塞我向前走了。

制片人丨刘斌 王惠东 沈公孚记者丨王宁策划丨陈朋编导丨沈公孚摄像丨王扬 刘洪波 高忠

评论 1

  • 醒狮 2025-08-11 发表于四川

    珠峰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