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走红之后,“80后白发干部”的变与不变 | 70年70人·脱贫①

封面新闻 2019-06-30 20:39 75763


封面新闻记者梁波 刁明康 谢凯 云南大姚摄影报道


李忠凯病了。


右手打着点滴,左手拿着手机,独自坐在乡卫生院病房,看着“学习强国”。


面对突然造访的封面新闻记者,今年39岁的李忠凯,有点无措,一会儿喝水,一会儿望着吊瓶,一会儿又转头看看窗外被大风撕扯的芭蕉叶。


7个月过去,他似乎依旧没有适应来自外界的聚焦。


然而命运就是这样。


在这个移动互联网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一张从未刻意为之的工作照,就足以飞越江河湖海,荡起涟漪,也把一个生活工作在在金沙江边的男人,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接受万千掌声、赞誉,包括质疑。


直到现在,“80后白发干部”热度依旧不减,他同期的影响力,在网络上依旧遥遥领先,高于74%的社会事件……


春秋交替,回不去了。


公示之后,李忠凯已经提拔为云南楚雄州大姚县政协副主席。


这位80后基层干部的面前,摆着时代给出的选择题:变或不变、坚守或离开、淡泊或浮躁。


他,将如何答卷?

意外的走红

如不是州委组织部发布的州管干部任前公示公告,李忠凯所在的湾碧乡,这个位于金沙江边的偏僻乡镇,恐怕至今仍默默无闻。


湾碧乡,地处金沙江畔的干热河谷区域,散落着以傣族、傈僳族为主的124个寨子。常年交通闭塞,加之观念落后。截止今年5月,仍有两百余人处于贫困线以下。

但碧绿的金沙江,给河谷赋予了丰富的可能性。


善良的人们,就着这一湾碧水,为它取了一个简洁而富有希望的名字――湾碧。


2012年,大姚县金碧镇副镇长李忠凯调任湾碧乡,任党委委员、副乡长,主抓观音岩水电站移民搬迁工作。


彼时,整个观音岩水电站的库区移民,湾碧乡最多,占到45%,多达3019人。


作为乡镇干部,日夜驻扎在村里,一个月回不了家是常事。有一段时间,李忠凯甚至50多天没回家,还遇到村民组织亲戚阻挠搬迁。


经过反反复复地宣讲、接待高达数千次的村民走访和矛盾处理后,2014年7月,湾碧乡移民工作成功完成。


换了住所、重分了土地,李忠凯又马不停蹄抓扶贫,兴建乡村基础设施,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到2017年,湾碧乡与之前大变模样。


2018年10月,中共楚雄州委将已担任湾碧乡党委书记的李忠凯,评为担当作为的优秀基层干部。


一个月后,11月16日,楚雄州委组织部发布州管干部任前公示公告,拟提拔李忠凯为大姚县政协副主席。


正是这纸公告,将在基层默默工作的李忠凯,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公告上,李忠凯头发花白、皮肤黝黑粗糙,看上去,全然不像“1980年8月出生”的人。


有网友甚至认为他“快退休了”。


很快,包括大姚县委组织部、楚雄州委组织部及李忠凯本人都做出解释,“主要是基层工作的艰辛与遗传因素”。


舆论就此反转,赞扬声一片,李忠凯顶上了“优秀基层干部”的光环,被贴上“80后白发干部”的标签。


当然,赞扬背后,偶尔也夹杂着一些对他个人经历的质疑。


喧嚣过后的变

一夜网红,李忠凯的一举一动,都被聚焦在镁光灯下。这给他的工作和生活,多少带来了一些影响。


李忠凯一度拒绝接受采访,就算今年1月,被确定提拔为大姚县政协副主席,他也没再通过媒体发表过多感慨。


封面新闻记者发布的一段关于他生病输液的15秒视频,他建议删除。


他说,希望以这样能让自己回到平静的生活中去――他无法理解那些无厘头的质疑。


“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他重复。


2019年5月17日,与封面新闻记者见面那天,李忠凯刚从新疆考察回来,发着高烧,在湾碧乡卫生院打着点滴。


他解释,“我中专毕业就参加工作了,那时候,中专生是要包分配的,成绩不好的才上高中。”


事实的确如此。


1980年8月,李忠凯出生在大姚县一个贫困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农民。初中毕业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楚雄农业学校林业专业录取。


1999年10月毕业后,李忠凯被分配到大姚县原七街乡林业站工作。在这里工作了7年,期间通过函授完成了大专课程,又被调到金碧镇担任副镇长一职。


2012年,李忠凯来到湾碧。


也就是在湾碧乡的这7年风吹日晒,他完成了从一个年轻小伙到“白发干部”的沧桑蜕变。


他曾想过通过媒体解释,他19岁就参加工作的原因,但最终放弃。


“嘴长在别人身上,随他们说吧。”他说。


但是有了这么一次经历,他开始关心起自己的身体来。


走红的那几天,有医生隔空给他做过诊断――他属于“过劳肥”的身材和精神压力大的白头。这种症状,如果不及时调整,会引发各种病症。


他开始减肥,早上按时吃饭,中午吃七分饱,晚上只吃菜。一头花白头发,也不再染黑。


工作结束后,如果有时间,他一定会在场镇的公路边一个人走走,给上小学的女儿打个电话。

坚守一线的不变

大姚县政协副主席的办公室,在县城。不过,很少打开。李忠凯的心还是在湾碧乡。“那里是脱贫一线,我还不能走。”


坚守一线,是李忠凯的现状,也是他的初心。


这7年,李忠凯对湾碧乡的村村寨寨,可谓了如指掌。


他没法在短时间内离开。


时至2018年底,湾碧乡已有1589户6264人成功脱贫,但还有58户219人未脱贫。


他定的目标:2019年底,再脱贫47户181人。


这个目标,看似不太大。事实上,在湾碧这个山高林密,发展受限,甚至前往县城都需要整整6个小时的乡镇,真的是“最后最难啃的硬骨头”。


何况实现脱贫后,如何保证不再返贫、如何找到致富的路子,是新问题和新压力。


李忠凯很头疼。


他知道,仅仅把眼光放在湾碧乡和大姚县本土,要实现致富,几乎不可能。


他于是决定“两手抓”。一手抓黑桃、花椒、芒果、土豆、白云豆等种植业和生猪、黑山羊、黄牛等养殖业,另一手抓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


3年来,湾碧种植业异军突起。以碧拉乍村邹家窝铺组贫困户李玉祥为例,他一家四口,几年前仅靠传统的种养殖维持生计。在湾碧乡大力发展核桃、青花椒和白芸豆的种植后,去年依靠销售农产品,收入便超过4万元。加上两个儿子外出打工的收入,去年全家年收入已近10万元。


“去年吃喜酒,我俩遇到。李玉祥脚上穿着一双阿迪,他爱人穿一双贝壳头。比我都穿得好。”李忠凯笑着说。


李玉祥也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

李忠凯(左)和村民李玉祥


实现本村经济稳定发展,李忠凯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大姚县之外的整个中国。


如上所述,他加大了对全乡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就业规划。


前段时间,他去了一趟新疆。在那里找到了大量的可租种土地和需要劳动力的工厂。回来没几天,尽管感冒发烧,嗓子疼得冒烟,李忠凯依然召集全乡的村干部开会,通报了考察结果。


他认为,输送闲置劳动力外出就业,甚至租种闲置土地,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增收路子。


“已经开始规划了。”他说。

何时履新听安排

李忠凯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离开湾碧。


现在,他仍然一心赴在湾碧乡的脱贫致富工作上。7年来,他几乎没有在168公里外的县城家中,陪女儿过一个完整的寒暑假。


回家路遥,加上基层工作繁琐,尽管乡上有上10天班休4天假的规定,但他从未连续休过4天。


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他知道对家庭的亏欠。


谈到这个问题时,他一直沉默。


封面新闻记者无法得知他的内心情况,但从他对村里一位老人的关爱能看出,他在尽力弥补一些缺憾。


那是一个89岁的老人,叫李兰珍,与70岁的儿子相依为命。李忠凯每次到碧拉乍村,都会给她带上粮油和生活必需品。足足六年,从未间断。


李兰珍也把他当作自己孙子,一见面就牵着手,像最熟悉的亲人一样唠着家常。说到动情处,李兰珍甚至几度哽咽,反复感谢李忠凯多年来的关心和帮助,并祝福李忠凯顺顺利利、长命百岁。


……


“听组织安排。”对于履新和回家团聚,李忠凯的回答并没有喊口号。


新闻链接:

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97.5%降至1.7% 已选派第一书记45.9万人

湾碧乡小核桃做成大产业 年产值超3200万元


评论 7

  • 夏三水 2019-07-02

    辛苦

  • 下一个路口 2019-07-02

    [得意]

  • 莹莹519307 2019-07-01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