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烽火中的家书到送女参军的证明书 在文物中触摸浴血抗战的历史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09-01 21:34 138988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泛着岁月痕迹的淞沪抗日纪念章、抗战时期八路军荣誉战士纪念章,这是饱含血与火记忆的历史证物;达州民众募集物资运往前线的老照片,记录下川渝百姓节衣缩食、倾囊报国的动人历史;瓷坛上的“四川人民一致抗日”字样,展示着川渝儿女高涨的抗战热情;川军“死”字旗,曾是感动无数国人的一件抗战展品……

展览现场 图据四川博物院

如今,漫步在四川博物院“伟大胜利 川渝贡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的展厅中,当观众在展柜前驻足凝视,一件件无声的文物,凝聚社会各界的铮铮誓言,承载着感人至深的力量,展现着川渝儿女的赤诚情怀。

泛着岁月痕迹的纸张,饱含着对父母牵挂的文字……展柜中,一封来自1937年的何文元家书格外醒目,仔细辨别阅读家书上的文字,就能从中感受到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革命先烈们舍小家顾大家,不怕流血牺牲的高尚情操。正因为此,这件展品也让四川博物院的展览策展人马莉印象深刻。

何文元家书(左下) 摄影 李雨心

“何文元是今四川南充人,1933年离乡参加红军,1937年8月,他所在的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奉命北上抗日。同年8月24日,在陕西省三原县云阳镇待命出征之前,他给父母写下了一封家书。”马莉介绍道。从信中的内容得知,自离开家乡以后,四年来何文元一直未能给家里写信。在甘肃的时候,听说四川连续两年遭受严重旱灾,他对家人十分牵挂。

这封家书上,有何文元对于父母的关心挂念,他写下“儿子身体强健”,希望父母“在家度过荒年灾难,好好维持家中生活,不要牵挂你的儿子”。家书中,更有何文元为国家和民族舍生忘死的大义情操,“我的目的是为中华民族革命斗争而到底,是不顾虑家庭父母,不顾虑一切牺牲流血,为要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去”。

“从这封信件中,可以看到他的家国情怀。”马莉这样说道。纸短情长,家书万金。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烈们在烽火中的家书,字字句句用鲜血与生命书写着家国情。

顺着展厅继续往深处走去,玻璃展柜中,还有一件资中县私立四维中学学生家长为支持女儿自愿从军的证明书,上面清晰的字迹,见证着当年家长写下“请战书”送女参军的场景。马莉说道,这件展品是资中县四维中学学生家长为支持女儿自愿从军的证明书。“当时,资中县四维中学13位学生的家长,毅然签下自愿从军证明书,支持女儿参军奔赴抗日战场。女学生和家长的壮举,也展现了非凡的爱国情怀。”

资中县私立四维中学学生家长为支持女儿自愿从军的证明书 摄影 李雨心

“兹有贵校女五班学生罗念伦自愿从军,已取得家长同意。此据为证。”岁月流转后,字条上力透纸背的誓言清晰可辨,没有华丽的辞藻,言简意赅,表达出了“女娃兵”奔赴抗日战场的决绝和保家卫国的赤诚。而这女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举动,也用非凡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外,展览中展出的康熙款珐琅彩花卉莲花纹盖碗、青玉执壶,无声诉说着抗日战争期间,百万件故宫收藏的文物历经艰难险阻,辗转迁藏于川渝地区,创造了战时文化遗产保护奇迹的故事。还有在展厅墙面上,1945年10月8日《新华日报》发表的《感谢四川人民》社论被放大喷绘展示,让观众了解到四川为抗战胜利作出的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一件件文物,一封封家书,一张张照片……在展览构建起的空间中,观众得以重温那段抗战的峥嵘岁月,一览川渝儿女为国家和民族奋勇牺牲、勇于担当的感人历史。开展当日,家长张宇正带着8岁的儿子张一郎在文物前久久凝视,仔细阅读展签上的文字。“我想让孩子深刻了解中华民族是怎样从苦难的深渊一步步走向今天的富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张宇这样说道。

评论 1

  • 屋顶榭寄生 2025-09-01 发表于四川

    烽火传家书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