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贺兰山下,一片荒凉的戈壁滩,当凌冽的风沙刮过,与巍然矗立的神秘陵塔一同,形成了壮丽的雄伟景观。这里,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考古遗存。在2025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西夏陵 图源官方公众号
西夏陵成功申遗的背后,历经了怎样的漫长过程?成为热门打卡地的西夏陵,今后又将如何进行更好地保护和展示?10月16日,在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的现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登台,以《西夏陵: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杰出见证》为主题带来主旨发言。
“在庆贺之际,更重要的是值得记住这个历史时刻:因为这一遗产所见证的西夏王朝及其这一王朝所展现的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特征,已经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沉寂了800年。”在发言结束后,陈同滨也接受了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谈到了多年来始终坚守在申遗工作第一线的感受。
聚焦新晋世界遗产“西夏陵”
“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遗产”
“西夏陵是一个很有特色的遗产。”陈同滨这样说道。据悉,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至13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墓遗址群,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坐落于具有重要自然地理分界作用的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西夏陵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
此外,作为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西夏陵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见证作用,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陈同滨谈到,在研究西夏陵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西夏虽在中国历史上是被认可为正统的,却并未记录于“二十四史”。在陈同滨看来,现在人们很少了解这段历史,但此次申遗成功,无疑会让世人对西夏有新的认识。
“西夏特别特殊的是,它的四面八方都是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宋辽金元整个围着它,还有吐蕃、回鹘,所以西夏应该是属于一个四战之国。”陈同滨解释道,西夏周围的国家的权力和力量都比它大,比它强,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首先在处理地缘关系上,一定有很高明的智慧。“不然西夏不会比元朝还要多延续100年,所以这里头很值得大家去研究。”
同时,陈同滨还提到,西夏整个文明的自身发展是在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基础中维系下来的,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西夏王朝有个很大的特点——善于学习,它把中原东西学得很透,比如官僚制度、农业技术、冶铁、制瓷的技术全学了。但是,它没有止步在此,还勇于创新。”其中陈同滨表示,最典型是西夏文字,其就按照汉字的偏旁部首,全部设计了一套。“西夏就用这套文字,公布了国家的第一部法典,所以可以想象这个民族的学习能力多强。”
多年坚守在申遗工作第一线
“中国的申遗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从“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到“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从良渚古城遗址到刚刚列入名录的西夏陵……长期以来,陈同滨始终坚守在申遗工作第一线,与中国申遗项目工作紧密相连。而在“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陈同滨带来主旨发言
“应该说,中国在世界遗产的申报是‘后发力’。从1987年长城、北京故宫等首批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到越来越重视,一代代遗产保护者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陈同滨表示,中国在世界遗产申报这方面的追赶速度很快,同时质量也在不断地提升,“我们从不懂国际规则到慢慢学习它,到理解它、运用它,甚至还可以运用到它,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方面发挥得更好,还是一个很明显的过程。”
但同时,陈同滨也表示,虽然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但依旧任重道远。“我们如此辽阔的国土,这么悠久的历史,还有丰富多彩的文明,其中仍有很多的智慧和故事都没有讲出来。所以,每次谈到这个恭维,我还是希望大家传递一个感觉,那就是——任重道远。”在陈同滨看来,这个数字还远远不够。
如今,贺兰山下西夏陵,作为中国新晋世界文化遗产,每天迎接着众多中外游客,让神秘的西夏文明再度引发全球关注。陈同滨说,西夏陵目前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
评论 6
一条锦鲤 2025-10-17
一定去一次西夏陵[得意]
美丽 2025-10-17 发表于四川
未解之谜
秀秀bay 2025-10-17 发表于四川
去年去过西夏陵,荒凉又震撼,没想到现在成世界遗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