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被诱骗发诈骗引流短信,警惕电诈产业借道突围 | 封面评论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07-17 14:50 114778

蒋璟璟

近日,北京多名中小学生被诱骗成为电诈“帮凶”的案例引发广泛关注。不只是北京,七月云南省河口县公安局也发布警情通报,多名未成年人沦为了诈骗分子的“工具人”。这个暑期,孩子们对“低成本高回报”的轻信,正在成为诈骗犯罪链条上的关键一环。多名未成年学生被诱骗发送电诈引流短信,涉及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最小仅11岁,最大17岁,且此类案件呈蔓延趋势,需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警惕。(央视)

电诈连孩子都不放过,反电诈更当从娃娃抓起。事实上,近年来“反电诈进校园”没少发力,一些地方甚至还推出了“小手拉大手”活动,旨在通过学校教育、学生学习,来反过来正向影响其家庭和家长。此类活动尽管开展了,但是其实际效果究竟如何,一直是缺乏实证的。而从最近多地曝光的案例看,我们至少可以说,未成年人反电诈防线并不是铁板一块。这也难怪,大人尚且难以彻底杜绝电诈诱惑,更遑论涉世未深的孩子们呢?

以往,电诈团伙之所以没有费心发展未成年人入伙,并不是不能,而更多还是因为觉得其没有价值。首先,未成年人一般都处于被有效监护的状态,在上学期间,更是如此;再者,通常认为,未成年人并不会去办理电话卡,并不会拥有自己的手机。这就决定了,在硬件端,他们并不具备从事某些电诈底层工作的前提条件。而从近年态势看,这一情况,显然正在发生某些微妙的变化。电诈团伙越来越多的把手伸向孩子,这并不是偶然。

暑假期间,中小学生摆脱了学校的强监护状态。一些家庭疏于照护,也习惯了“手机带娃”。很多孩子过暑假的方式,就是玩手机。在此语境下,这一群体高频上网,广泛参与到社交平台中,故而更容易被电诈团伙接触和渗透。从警方公布的案例看,很多电诈分子都是线上找到中小学生,以“线上兼职”“高额回报”为幌子,诱导孩子们群发短信,这些短信多以“快递到件”“订单异常”等为由,引导收件人回拨诈骗电话,进而实施精准诈骗……

在整治电诈的高压态势下,电诈团伙能找到的“白卡”越来越少,通过未成年人找到和支配那些“记录干净”的手机卡,成了他们打开局面的“突破口”。越是如此,职能部门就越是要将执法资源予以针对性倾斜,真正把反电诈和保护未成年人有机结合起来。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