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定伟
多篇妇科论文及文献中出现“男性病例”,其中两篇涉及文献发表在《中国医药指南》期刊,如关于宫颈癌、高危产妇等论文中竟出现多个男性病例。5月6日,《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社在其官网发布《关于学术不端的声明》,称对涉事编辑已作出辞退处理,并制定了整改措施。《中国医药指南》作为“把关人”的杂志社,道歉只是第一步,后续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5月5日傍晚,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该院护士霍某某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发布情况说明:经核查,网传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我院依规依纪给予护士霍某某记过处分、降级处理,并取消其五年内各类晋级晋升资格。《中国医药指南》在声明中表示,审稿流程存在漏洞,审核人员未能对文章内容进行严谨细致的审查,未能及时发现其中的错误,已对涉事编辑作出辞退处理。此次学术不端事件严重损害了我社的声誉和公信力,也对学术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公开权威信息显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护士涉事的期刊名为《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创刊于2014年,主办单位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系目前我国唯一一本妇科内分泌领域的学术期刊。而发布另两篇涉事文献的《中国医药指南》创刊于2003年,由中国保健协会主办,是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
男性并无子宫、卵巢等器官,这是最基本的医学常识,理论上不可能罹患子宫肌瘤、宫颈癌或成为产妇。然而,论文中不仅出现男性病例,还详细描述“经妇科检查确诊”“签署知情同意书”等细节,造假明显。两本在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杂志,为何如此粗心大意,竟将违背常识的内容堂而皇之地发表?这样的杂志还能称为科研杂志吗,这样的论文还能算科研论文吗?
事实上,部分杂志依赖论文发表维持生存,内容也是以论文为主。为节约成本,一些杂志大量聘用外聘编辑;为增加收入,甚至存在“交钱即发”的灰色产业链。这样的编辑如何履行“把关”职责?“交钱即发”的论文又由谁来保证质量?
如何遏制学术不端、论文造假?应重点关注那些纯粹依靠论文发表维持生存的杂志,推动其关、停、并、转;扶持高质量杂志做大做强。若杂志数量锐减,大量低质量论文将无处发表,势必形成“堰塞湖”。因此,必须同步改革论文评价机制——晋升职称是否必须发表论文?是否有更科学的替代方案?专家建议,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构建统一的学术诚信平台,对违规作者实施跨机构联合惩戒,对问题期刊进行全网公开警示,并建立审稿专家信用累积制度,优化期刊运营模式。全社会需形成合力,共同遏制“水论文”。
妇科论文出现的“男性病例”涉及多家医学杂志,《中国医药指南》已公开道歉并处理涉事编辑,其他相关杂志是否也应“对号入座”,主动自查?进一步而言,所有学术论文发表平台都应开展基本筛查,核查已发表论文中的常识性错误,及时下架“水论文”,并对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遏制“水论文”非一日之功,短期内难以形成全社会合力。在此情况下,杂志社更应切实履行“把关人”职责,从源头杜绝低质、造假论文的发表。
评论 18
博爱妹君 2025-05-09 发表于四川
有一说一
呆莉 2025-05-07 发表于四川
把关人职责一定要履行到位啊。
宋佳1 2025-05-07 发表于四川
这事件暴露的问题可真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