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王火④|历经磨难几十载 写出抗战三部曲获茅奖

封面新闻 2018-07-29 15:00 9945

/名家档案/

王火,本名王洪溥。原籍江苏南通如东。1924年7月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49年后,在上海总工会筹委会文教部工作,任编审干事。1950年,王火参与筹建劳动出版社,任副总编辑。参与创办《工人》半月刊。1953年调北京中华全国总工会,筹办《中国工人》杂志,任主编助理兼编委。

1961年被调往山东支援老区,在山东做过十几年中学校长等工作。曾任山东省作协常务理事。1983年到成都,任四川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参与筹建四川文艺出版社,为第一任书记兼总编。

王火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和出版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英雄为国——节振国和工人特务大队》、《霹雳三年》、《外国八路》、《东方阴影》、《禅悟》、《流萤传奇》、《雪祭》、《王冠之谜》。电影文学剧本《平鹰坟》等。

1997年,其长篇三部曲《战争和人》,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2013年,王火被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授予“东方文豪终身成就奖”。2014年,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设立了“王火文库”。

王火 摄影 朱建国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李靖

围绕抗日战争的家仇国恨,一直深深铭刻在王火心中。不管是做记者,还是写小说,刻骨铭心的抗日战争,是王火作品重点表达的对象。从1946年开始,身为记者的王火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采访报道。1947年,他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了《被污辱与被损害的――记南京大屠杀中的三个幸存者》,对李秀英、梁廷芳、陈福宝三个小人物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很大轰动,在此后数十年间这三个人物始终是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明证。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写出中国的夏伯阳式的抗战游击英雄节振国的故事《赤胆忠心》,复活了一位“生有光芒昭日月,死留正气壮山河”的中国工人游击抗战英雄形象。这部作品曾被改编为话剧、京剧、评书、电影、电视,译成外文发行国外。在王火众多跟抗日战争有关的作品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抗战三部曲《战争和人》。

新中国成立后,王火就开始构思着写《一去不复返的时代》(《战争和人》的前身),打算用一百多万字,用三句古诗作书名,即《月落乌啼霜满天》、《山在虚无缥缈间》、《枫叶荻花秋瑟瑟》,时间的跨度由西安事变写到抗日战争胜利,内战爆发。从1950年到1953年,王火在上海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进展较慢,但雄心勃勃。

1953年春天,王火由上海总工会被调至北京中华全国总工会,任《中国工人》杂志的主编助理兼编委。三年困难时期,他经常饿着肚子奋笔疾书,总算突击完成了120万字的初稿。然而,这时的王火,接到通知,《中国工人》停刊,由他率队去山东沂蒙山区支农。走之前,王火将书稿交给了中国青年出版社。非常年代,这部书稿被说成”文艺黑线的产物”,稿子被拿去展览,王火心灰意冷,他就在门口把这部凝聚了自己十几年心血的书稿烧掉了。

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给王火来信,询问这部稿件情况,鼓励他重新写出来。王火早就熟悉明清之际史学家谈迁的故事。谈迁花了二十多年完成的《国榷》被小偷窃去,在55岁时重写《国榷》。受此激励,55岁的王火决定重写《战争和人》。在山东临沂工作时,完成了第一部《月落乌啼霜满天》。

1983年秋,复旦大学的同学马骏邀请王火去四川人民出版社任职,王火带着已完成的第一部手稿前往成都。然而就在王火刚动笔进行第二部的创作时,出现了一次大的意外。在一个大雨天的工地上,他只身营救一个掉进深沟里的小女孩,自己的头部不小心碰到钢管,导致颅内出血。变得不会说话,失语。而且开颅手术却又出现了意外,导致左眼视网膜受损。左眼失明,并开始影响右眼。后转院到上海华山医院全力挽救,得以保住右眼,但视力也受到损害。前排右1为王火

不幸之万幸,历经磨难的王火,最终还是恢复了记忆力,心中的激情又重新点燃,他在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要把过去浪费了的光阴夺回来的心愿驱使下,继续着他的创作。他全力以赴,用一只右眼完成了第二部《山在虚无缥缈间》和第三部《枫叶荻花秋瑟瑟》。凭借一只眼睛写作,困难可想而知。看东西不准确,倒开水容易倒手上。夹菜容易夹到碗外面去。写东西,看东西,容易累、容易疲劳。写稿的时候,他需要戴上四百度的老花镜再用放大镜。一只手拿笔,另外一只手拿着个放大镜,然后用手压住纸写。

历经几十年苦难磨砺,这部共167万字,浸透了王火半生心血的重磅长篇巨作终于完成。1993年,该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反响极大,被誉为反映抗战八年的雄伟史诗,获奖无数:郭沫若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国家图书奖等重要奖项一一收入囊中,被选入“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及“中国新文学大系”。1997年12月,《战争和人》三部曲以全票获得最高荣誉的长篇小说文学大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榜首。

王火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王开疆,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政法教育界名人、一位身居政坛高位的著名爱国人士。王开疆毕业于东京早稻田大学法政科,后回国定居上海。协同友人创办上海法政大学,任校董兼法律教授。之后,上海法科大学成立,章太炎为校长,王开疆为教务主任。1926年北伐战争胜利后,王开疆被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提请任命为“法官惩戒委员会”秘书长,后又被任命为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专任委员。任职期间,王开疆守正不阿,以廉洁无私著称。

《战争和人》以主人公童霜威、童家霆父子在抗战过程中的行踪为线索,表现从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到1946年3月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人物行踪遍布大半个中国,具有突出的史诗结构和鲜明的史诗风格。记者问到这部作品具自传性质时,王火想了想说,“小说不同于报告文学,艺术渲染和加工是必要的。不过,小说中确有很多我自己的影子。或者说,如果我没有那些真实的经历,是肯定写不出这部作品的。”

下期预告:

一提到王火,很多人都会想到他的代表作《战争和人》。他怎么看待《战争和人》这部作品?除了《战争和人》,王火还有想创作的历史人物,究竟是谁呢?他的创作受了哪些影响呢?明天揭秘。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