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风筝的来源在历史上有很多说法,一般最被大众所熟知的就是“飞鸟论”,从古代以来风筝的大体形状来看,大都是飞鸟的形状。因而人们觉得风筝的研制便是受到了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的造型制造而成的。
2
另外还有两种说法分别是“帆船说”和“斗笠说”。古时一般斗笠的系绳都很长,传说一位农夫在耕作的时候,忽然狂风大作吹走了他的斗笠,农夫情急之下去抓斗笠,却只抓住了斗笠的绳子,斗笠便像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起来。
3
“帆船说”便来自于人们对于木舟的使用历史,直到到了大禹时期,船上开始出现了风帆。人们便开始仿照风帆的作用原理扎风筝放飞。
4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墨翟花了三年时间,用木头做了一只会飞的鸟,叫作木鸢,而据记载,鲁班改进了墨翟的弊端,将风筝的材质由木板改为竹子,同时还把竹子削光滑,经过烤火折弯等方式,制作出一个喜鹊的形状,并称之为“木鹊”。这一次,经过改动后的风筝在高空翱翔了三天之久。
5
直到东汉之前,风筝的主要材料依旧是木板,竹子以及牛皮。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后,风筝的材料逐渐开始变成纸和丝绢,当然由于宣纸的成本过高,大部分风筝的原材料依旧选择了脆弱的竹纸,直到明清时期,纸张成本降低之后,真正的纸鸢才开始盛行。
6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人们研制风筝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外出游玩,而是为了应用于军事。《鸿书》中曾经记载过“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由此可见初代木鸢在军事中的应用。在距今天约两千两百多年前的楚汉战争中,韩信就是利用了风筝来测量未央宫下地道的距离,才成功地拿下未央宫一战。著名的四面楚歌,便是韩信将竹笛绑缚在风筝之上,竹笛迎风而响造成的场面。
7
宋代的时候去,除了基本的放风筝,更出现了一些由风筝衍生而来的游戏,比如在放风筝时,将风筝线故意缠绕到一起,直到其中一方的风筝线被绞断,则它的主人便输掉了游戏。周密的《西湖游赏》中就曾经记载到“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裁,以线绝者为负。”
8
对于制作风筝的手艺人来说,风筝图案的选择也能体现风筝的精神文化。在中国传统的风筝形制中,动物类的形状偏多,比如蝴蝶,金鱼,蜻蜓等等,并根据古代的神话故事赋予动物形象吉祥的寓意,而最受欢迎的要数龙凤风筝,仙鹤风筝,乌龟风筝等。为其赋予寿比南山,锦衣足食,三羊开泰四季平安等吉祥的寓意,究其根本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福,禄,寿,全的根本生活需求。
9
随着风筝活动的逐步普及,除了丰富人们的文娱活动以外,也充分地和各地民俗相融合在一起,互相结合互相影响,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并且放风筝在娱乐身心的同时,更有利于强健人们的体魄。根据中医学的理论来看,春天是最适合放风筝的季节,可以有效的为人们缓解冬季带来的内热,更好地舒展筋骨,增进体质。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网
漫画:杨仕成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