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将新年的热闹气氛描述得恰如其分。这首诗中,能够看见人们忙着把旧桃符取下,换上新桃符,以迎接新春的到来。
桃符,历史悠久的中国民俗文化。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将桃符挂于大门上,意在祈福灭祸。宋时成都有十二月市,每月的集市会根据时令调整主要交易的货物。到了农历十二月,随着新年的到来,桃符成为老百姓在集市上购买的抢手货。于是,有了十二月的桃符市。
桃符
祈福避祸的桃符
古人认为,桃木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在古代对桃木的特殊信仰。
《庄子》中记载:“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人们给小小的桃枝赋予了神奇的功效。
到后来,家家户户门上的桃枝逐渐演变为桃板。在新年之际,古人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于大门两侧,起到祈福避祸的功效。
挂桃符的习俗由来已久,并在宋代迎来兴盛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北宋高承所撰写的《事物纪原·桃版》中写道:“故今世画神像于板上犹于其下书‘右郁垒,左神荼’,元日以置门户间也。”
与此同时,反映北宋风俗的《岁时杂记》也记录了在桃符上画神像的习俗。
宋朝集市的热闹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春联其实起源于桃符,更是与蜀地有着极大的关系。
唐五代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命一位学士在自己寝室门上的桃符板上题字,写完后,孟昶不满,便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一句式工整、吉祥喜庆的诗句。
这不仅是历史记载中最早、最规范的对联,更是对桃符的形式内容产生了影响。此后,桃符上除辟邪之语外,还可写上迎春纳余的吉祥祝福。
到了宋代,《岁时杂记》中记载,早期对联有两种形式:一种在桃符上左书神荼、右书郁垒;另一种书写便是其他的祝福语。
南宋古籍《梦粱录》中则说,除夕夜要“钉桃符,贴春牌”,可见这种桃木板春牌越来越受欢迎。
宋代集市的热闹景象。
桃符市中有售绵竹年画?
北宋名臣赵抃在《成都古今集记》记载了成都十二月市,其中明确说十二月为桃符市,但该市的具体日期与交易地点却没有明确记载。
十二月逼近年关,所交易的桃符又是民俗之物,所以有学者推测,当时桃符市也许就是年画市场,不仅售卖桃符、春牌,也有来自成都周边的年画。
绵竹年画
若说蜀中的年画,不免要提到绵竹。绵竹本是竹纸之乡,其年画色彩鲜艳明快、线条古拙流畅,被誉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
绵竹年画远近闻名,所以宋时十二月的桃符市上,琳琅满目的货物中,无疑少不了绵竹年画的身影。
《岁华纪丽谱》中曾写道:“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虽然数百年后,宋时的喧嚣繁华已归于沉寂,但古籍中十二月市的记载,仍清晰地描述了天府之国独特的游乐文化和繁盛的贸易市场。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