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李致④|良言锦心:除了读《家》,还最应该读巴金的《随想录》

封面新闻 2018-08-09 08:05 35508

/名家档案/

李致,1929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共青团系统工作。先后任共青团四川省委《红领巾》杂志总编辑、共青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社总编辑。改革开放时期,先后任四川省出版局副局长兼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出版总社社长、四川省政协秘书长。1991年至2009年任四川省文联主席。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 刘念

在李致家中,客厅最显眼的部分,放置着一个巴老的头部铜像作品。这个雕塑显得并不完整,但很有艺术性。据李致讲述,这原本是一个石膏像。后来交由上海的一位雕塑师把它转刻成铜像。制作过程中,不小心打坏了,干脆就顺势做成现在这个样子,反而显得很特别。巴老非常喜欢这个铜像作品。做了好几个。“在巴老家中放置一个,和我这里这个,是一样的。”在巴老还在的时候,李致多次与巴老面对面聊天。“经常在巴老的书房,深谈到半夜十二点。”如今李致每次看到这个铜像,经常会回想起和巴老聊天时的情景。

封面新闻:晚年的巴老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作为他的侄子,您觉得自己真正理解他吗?

李致:巴老提倡讲真话,这个倡议不仅读者拥护,广大群众也是支持的。我觉得我是能深切理解他的。我自己反思我自己,不能说我绝对完全没讲过违心的假话,但是在政治运动中间,在混乱年代,在对人的问题上,我是诚实的。当然,我也知道,讲真话是很难的,所以我不仅要和外界环境作斗争,还要和自己的内心作斗争。

封面新闻:您觉得巴老“说真话”这个倡议,在现代有得到充分理解和继承吗?

李致:他讲真话的提议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正是由于此,人们称巴金为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很多人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纪念巴金,但是巴金本身是个朴实的人,我个人认为,纪念他的最好方式就是读他的书,在巴金1200多万字的创作中,除了“激流三部曲”的《家》,还最应该读的就是《随想录》。

封面新闻:曾经有人提到,应该设立巴金文学奖。据你所知,巴老生前对此是什么态度?

李致:他也不赞成以他的名义,设立文学奖。我在出版社工作时,曾编辑出了他很多书,他也不要稿费。出版社曾建议成立“巴金编辑奖”,他也反对。还曾经国外有一个人,联系上我,说他愿意出资作为巴金文学奖的奖金。我想到巴老一贯的作风,主动替他拒绝了。我知道,他肯定不会答应。

封面新闻:关于巴老在成都的故居重不重修的问题,多次被提及、讨论过。对于巴老不同意重修成都的故居,您怎么看?您能理解他的这种苦心吗?

李致:我记得四川省作协曾经给省委省政府写了一个报告,觉得应该恢复巴金故居,还成立了一个筹备小组。我当时因为是在宣传部管文艺,所以也被编进筹备小组。但真正筹备起来是很困难的,最大的困难是没钱,当时故居那块地上已经有其他单位。所以得重新找块地,修房安顿别人。总是有声音在呼吁要解决资金问题。但没有修成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巴老自己不赞成。但我上世纪50年代我到过苏联,改革开放以后又去过日本和美国考察。我发现在文学、艺术上留下了作品的大师,很多都有很多故居。而且很多人希望能在成都看到巴金故居。所以我自己曾经处于矛盾的心态。但我觉得还是要尊重巴老的想法和决定。对于他的想法,我觉得我也能理解。巴老这个人,非常低调、无私。从小就忧国忧民,而且他的信念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不在于索取。当时他在给我写的信上明确说“我不要浪费国家的钱财来修我的故居”。“我的意思就是不要重建我的故居,不要花那个国家的钱,搞什么我的纪念。”“关于我本人,我的一切都不值得宣传表扬。只要有少数几本作品,还可以流传一段时候。我的作品存在,我心中的火就不会熄灭。”

封面新闻:在如今的正通顺街、双眼井,不少读者还是想在那里找一下巴金故居的影子。

李致:巴金经常说,若是一定要在故居那里留个什么纪念,就在那里挂一个牌,写上:“作家巴金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渡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曾经有一度,相关单位说要斥资三亿元来重修巴金故居。他们来跟我谈,我说巴老肯定不赞成,你们就挂个牌子,写上巴老愿意说的话就行了。

封面新闻:您现在再回到巴金故居所在那个地方,是什么样的感受?你去巴金上海故居比较多些。

李致:我没有在这里住过,所以没什么感觉。我1929年诞生以前,我们那个大家庭就崩溃了。而我的小家里,只有我大姐在那里住过,我二姐生在那里,可我二姐对那个地方也没有什么印象。我去巴老上海的住所很多次,感受则很多。最近在我写巴金的那本书里,附了一个材料,记述我历次与巴金见面。我以前出差到上海也会住在他家。他的寝室旁边有一个大的书房,书房平时很乱,若是有人去拍电视电影,需要收拾一下,整理过后,结果第二天巴金找不到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在书房里给我弄一个行军床,有时他亲自抱床单抱被子来。我们常常谈到深夜十二点。

封面新闻:你有写作的爱好、兴趣。他对你写作怎么看?在具体的写作上,巴老曾经给过你一些建议或指导吗?

李致:我年轻时候写的那些文章他完全没看见。后来我写的,他看了,是认可的。他知道我可以写作。当时巴老给我一条建议:60岁以后再写。说我现在公务在身,不便畅所欲言。有一次我们谈到,等我退休下来以后做什么。他听了很奇怪,觉得正是工作的好时候,怎么就退休了。因为作家不存在退休的问题。而且他说他66岁,才去读干校。

巴老也跟我提到过写作方法的问题。他说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我的理解——用他的另外一句话来说——就是说真话,把心交给读者。



下期预告:

2012年,李致荣获巴蜀文艺终身成就奖,专门嘉奖李致继承巴金“说真话”的精神,“为历史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忆”。《昔日足迹》、《四爸巴金》、《铭记在心》…… 李致开始写这些随笔的时候已经70多岁了,是什么原因使他重新燃起文学梦?下期,李致将讲他曾为之喜悦或痛苦的“往事随笔”。

评论 2

  • 北海之滨 2018-08-09

    致敬

  • 我就是你 2018-08-09

    看了!致敬!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