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梦回东坡》群像闪耀 老中青共话“戏比天大”丨文化中国行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07-11 12:46 22046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乌鲁木齐摄影报道

“二十九郎,二十九郎。”7月10日晚,川剧《梦回东坡》在乌鲁木齐大剧院甫一亮相,苏父苏洵(李忠饰)、苏母程夫人(谭红梅饰)便急切地念白登场,在儿子苏东坡(雷云饰)的梦中相逢。该剧以散文化的戏剧结构,讲述了年老迟暮的苏东坡,在常州的一个风雨之夜,在梦中追溯过往一生的故事。王闰之、王朝云、苏八娘、马正卿、章惇、程之才、诸葛亮、周瑜、曹操等历史人物一一登台,与苏东坡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是川剧大幕戏首次亮相新疆,也是《梦回东坡》在乌鲁木齐的第二场演出,更是川剧演员对“戏比天大”的共同坚守。演出前夕,封面新闻记者对话老中青三代演员,了解他们对舞台、对角色、对东坡精神的理解。

青年演员挑大梁 图据四川省川剧院

穿越时空

东坡精神历久弥新

川剧《梦回东坡》由四川省文联主席、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担任艺术总监,杨椽编剧、查丽芳导演、李天鑫作曲、叶建担任舞美总设计、潘健华担任服装指导,通过惠州造桥、黄州悟道、修建学堂、壮赋赤壁、儋州化民等章节,塑造出乐观鲜活的苏东坡形象。

上台前,李雨洁练习长绸

演员提前站在上马门准备登台

上台前几分钟,上马门(舞台上场口)处,雷云(饰苏东坡)、张浩(饰打杂师)、任双(饰打杂师)、李忠(饰苏父)、谭红梅(饰苏母)、李乔松(饰章惇)等演员已然沉浸在各自的角色之中。随着舞台灯光的亮起,他们依次登场,倾情诠释着各自的剧中角色。

“到今天,我演了20多场苏东坡了。”即便收获了不少掌声,但雷云依然会面临“入戏困难”的挑战。“这个剧是散文化结构、故事片段形式展现苏东坡一生,每个章节的连通性对演员来说考验很大。”加之故事从老年苏东坡梦中回忆往昔的视角展开,其中蕴含的人生阅历与情感沉淀,是雷云目前的年龄和阅历尚未达到的,故此存在理解方面的挑战。“虽然可以通过表演技巧来呈现,但在情感表达上,我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雷云饰演苏东坡

于是,雷云从文献记载中探究苏东坡的人生轨迹、性格特质,以及他在屡遭贬谪的逆境中,如何凭借豁达心态化解心结的处世哲学,力求将这位千古大文豪的豁达与才情呈现给观众。“苏东坡的乐观豁达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雷云感慨,“你看他一生遭遇了那么多挫折,却总能自我调适、化解,而且从不内耗。甚至每至一地,都能留下那么多诗词、遗迹,我觉得他的思想是独树一帜的。还有我们熟悉的李白、杜甫,他们为什么会被后人崇拜、敬仰,我觉得是他们的精神境界所赋予我们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够穿越时间与空间,历久弥新。”

从右到左:雷云、张浩、任双登台表演

同样收获颇丰的,还有“王闰之”的扮演者、00后青年演员刘咏涵。作为剧中女主角,演了50余场《梦回东坡》的她坦言:“现在在舞台上更加从容了,一旦进入那个情境,情感便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种变化源于她对角色的深入揣摩,以及将生活中的感悟巧妙融入表演的用心。

“这部剧里,我理解的王闰之对苏东坡怀有愧疚之情,因为她曾把他的诗稿烧了,所以面对他时心绪一直非常复杂。”随着演出场次的增加,刘咏涵对苏东坡的理解也日渐深入,“他不再是课本中的文字化形象,而是一个兼具乐观与幽默的鲜活人物。遇到事情时,想想他‘干了就干了吧’的洒脱,会很有启发。”她希望未来有更多人走进剧场,通过《梦回东坡》感受东坡文化、东坡精神的独特魅力。

雷云与刘咏涵在舞台上

从右到左:温壁胜、李乔松饰演程之才、章惇

“没有小角色”

入心入情演绎精彩

“王朝云”的扮演者赵思雅,也是一位00后演员。尽管作为剧中丫鬟出场不多,但在表演中她特别注重表现王朝云“随遇而安”的豁达与“不离不弃”的坚守。“无论是惠州贬谪时的相濡以沫,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诗词唱和,都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文化传承者,就应该在逆境中依然保持文化自信与生活热情。”苏东坡的豁达胸襟也深深感染着赵思雅,“我们应该像东坡先生那样,即便遇到挫折,依然心系百姓、笔耕不辍。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正是我们今天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苏八娘的扮演者、00后演员李雨洁,以鬼狐旦行当亮相舞台。当3米长绸在她手中挥洒自如,观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然而,就在上台前的几分钟,李雨洁还在马门前的空地上反复练习。“这条绸子非常柔软,是为了与服装相搭配,跟我们平时使用的水袖很不一样。”看似挑战重重,但一遍又一遍刻苦练习下,当她正式登台表演时,长绸仿若成了她手臂的一部分,游刃有余。

“程之才”的扮演者温壁胜,是位80后演员,此次舞台上以小丑应功。其栩栩如生的形象令人忍俊不禁。“角色的成功离不开编剧与导演的精心创作”,而依靠川剧手眼身法步让角色变得生动、立体,是他身为演员的使命。所以,即使演出数十场,温壁胜依然保持初次登台的心态,细致入微地捕捉每一次表演的新灵感。“把每场都当第一次,才能让角色始终有生命力。”

苏父的扮演者李忠则跳出苏洵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历史地位,以“父亲”这一身份为基点,诠释对儿子苏东坡的自豪与心疼。“在父亲心里,儿子是很有出息的,看到儿子被排挤、被冤枉、被折磨,他内心也很痛苦很心疼,也会为儿子抱不平。”苏母扮演者谭红梅也从现实中母亲关爱孩子的心境出发,辅以川剧正旦行当的妆造设计,展现母爱的伟大。“这个角色戏份不多,但很不好演。尤其了解到程夫人的事迹之后,更加觉得她了不起。后来我发现,就以一个母亲关心关爱孩子为出发点,这回感觉就对了。”在他们看来,父爱、母爱是共通的,即使跨越千年,这份情感依然能引发观众共鸣。

从右到左:李忠、谭红梅饰演苏父、苏母

作为剧中反派“章惇”的扮演者,63岁的李乔松通过花脸中的“粉脸”行当,“外化”作为主角对立角色的特质。“这个脸谱我已经画了几十年,太熟悉了。”李乔松强调,这里的“粉”并非指粉红色,而是在脸上敷上一层白色的粉,“花脸讲究一个角色一张脸谱,类似曹操、董卓等角色,都会采用粉脸。章惇的粉脸画法,也是根据这个人物的特色来设计创作的。”李乔松很享受舞台,“特别是塑造这类历史人物,很有意思,他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多方面的艺术积累和文化积淀。”尽管演的只是配角,但李乔松一直在思考、实践如何借助川剧的程式功法,包括眼神等细节让角色“立得住”。“舞台很神圣,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川剧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全力以赴。”

李乔松根据人物设计粉脸

双向奔赴

音乐与演出相得益彰

“演员在台上表演,跟音乐是分不开的!”川剧表演过程中,现场乐队、帮腔等也对推进剧情、塑造角色、营造舞台氛围起着重要的作用。此次《梦回东坡》舞台前方的乐池里,年轻的女指挥杨星以精准的手势,引领着乐队完成了在乌鲁木齐的两场演出。杨星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她虽自幼学习西洋乐器,曾担任《梦回东坡》乐队大提琴手,但在近十年的浸润中,早已与戏曲结下深厚缘分。“音乐是相通的,哪怕没有学过戏,但我从小对戏曲有情怀,所以演员表演的时候,会感同身受到这部戏的表达,了解他们想唱的是什么,然后把这个信息传递给乐队,用音乐去配合演出。”

指挥杨星紧盯台上演出

在杨星看来,乐队指挥既要理解演员在舞台上的唱、念、做、打,捕捉其“气口”与情绪变化,又要将这些信息精准传递给乐队,让音乐与演员“双向奔赴”。“现在的乐队指挥相当于传统打击乐中的司鼓,只不过现在的川剧音乐比以前更丰富,像《梦回东坡》除了传统打击乐,作曲李天鑫老师在配器上还设计了很多solo部分,比如大提琴、古琴等。”而且演员的每一场演出状态都不一样,需要杨星紧盯舞台,结合表演节奏、情绪等“气口”指挥乐队进行音乐上的配合,“我也会看司鼓宋涛(戏曲乐队的指挥),大家互相配合,确保音乐与演出相得益彰。”

宋涛也表示:“我们要随时看着台上演员的动作,演员情绪快、节奏快,我们鼓点的节奏也会快一点。今天演员慢了,我们也会慢一点,看着演员的动作去打。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整体的、综合的艺术,舞台上演员的表演与舞台后的我们息息相关,台上台下共同努力才能为观众呈现一出好戏。”

司鼓宋涛

《梦回东坡》巡演过程中,杨星对“东坡精神”与自身职业的联结有了更深体会:“苏东坡沉稳中带着豁达,就像大提琴的音色,既有厚重感又不失灵动。”作为指挥,她也会在“守正”的同时学习苏东坡,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元素,让川剧音乐更有生命力。

7月10日晚11时许,《梦回东坡》在乌鲁木齐的演出圆满收官。后台化妆室,再度变得闹热起来。演员们纷纷卸妆、换上常服,口中或吟唱着戏里的台词,或分享着表演后的心得体会,或商讨着次日清晨返回成都的物资准备;服装、盔头、舞美、灯光、音响、乐队等各组人员也各自忙碌着,收拾、拆卸、装箱……当声音渐息,戏曲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热爱”的职业精神依然在延续;东坡故事、东坡精神也将随着《梦回东坡》的一场又一场巡演,继续传承、推广……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