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高研院 | 解读《孤独经济》 寻找城市化、全球化与社交网络的未来 | 封面天天见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3-12-21 17:56 85820

封面新闻记者 孟梅

叔本华说:“人终极一生都是孤独的。”

城市化、全球化、社交网络的普及缩减了人类的物理距离,却让我们彼此更加原子化,让我们失去归属感。由此,让孤独变得更加真实和明显。

据脉脉数据研究院对上万名职场人进行的孤独感调查统计,61.47%的人平时都会感到孤独,不会感到孤独的只有38.53%。而这些会感到孤独的人当中,偶尔孤独占51.77%,经常孤独占27.22%,随时都感到孤独也占了21.01%。

有人会说孤独有可能是受到年龄、婚姻、陪伴等影响,但是据统计,单身64.4%的人会感到孤独,未婚但是有伴侣的也有60.4%,而已婚未育的也有54.7%,已婚已育的也达到了53.7%,找到伴侣就能逃避孤独是不奏效的。大部分人表示,陪伴难解孤独!而他们显然是很愿意为孤独买单的。

孤独经济是指针对独居生活和个人情趣的消费模式。其核心是独居时产生的孤独感所催生出来的经济体制,并形成了产业链。

具体表现形式有:

线下实体经济。如迷你KTV、单身健身房、付费自习室等。

线上娱乐经济。包括手游、网络直播、阅读网文自媒体、短视频、网络社交等。

代经济。如美团外卖、跑腿服务等。

精神消费。如养宠物、种花草等。

看电视电影、玩游戏、去酒吧、运动健身、听音乐、KTV唱歌、看网红直播、看书学习、约朋友吃饭等是职场人排解孤独的主要方式。近六成职场人会为孤独消费,三成职场人每年花费5万元排解孤独。

孤独经济中,有57.69%的孤独人群表示会为了排解孤独产生消费;有34.17%的人表示不确定是否会产生消费,要具体情况具体看;有15.68%的人表示不会因排解孤独产生消费。

本书作者从城市化、贫富差距、科技巨头的商业模式、智能手机改变人们的交流方式,经济的长期低迷等角度入手,试图回答西方孤独问题的成因及其经济影响,并讨论了假如这样的趋势推进下去,未来将会变成这样?我们会进入一个像《黑客帝国》中那样被机器圈养的社会吗?

作者不希望这样不堪的未来成真,所以她也在本书中竭尽全力探讨解决的路径、探讨个体、社会、社群如何面对孤独经济的未来。

作者简介:

诺瑞娜·赫兹(NoreenaHertz),现居英国伦敦,担任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商业中心副主任。她是公认的经济全球化领域的专家,她曾为多家国际性报纸撰写专栏,亦常受邀于电视及广播节目担任评论员。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