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杨予希:花落的声音

封面新闻 2022-09-19 11:06 36861

文/杨予希

我家院里种着几株山茶花,从隆冬开到了初春。

花儿开得热烈,株株怒放,仿佛永远不知疲倦。每至日暮,夕阳浸润了那灼灼的红色,微风一吹,便可掀起一阵汹涌瑰丽的海浪。夜间,我常常独坐窗前,借着月光观赏窗外的花。

深夜的月亮白得令人心慌,那抹白无情地打磨着欲燃的花瓣,直至透出焦黄。“啪”的一声,一朵花落地。在静默的夜里,这细微的声响格外沉重,像一只濒死的蝴蝶,越过层叠的枝叶,不顾一切地撞向斑驳的玻璃窗,震撼着我的耳膜。

那刻,我的心脏好似也悬在枝头,随着重力下坠,只要“啪”的一声,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悄无声息地沉寂在夜里,无论它们怎样热烈地盛开过,最后都会带着孤独离去。也许等到晨光熹微,有人注意到这一地残红,会感叹一句“零落成泥碾作尘”的伤感,却不会在意它们捱过了一个凛冬,度过了无数寂寞清冷的黑夜时的孤寂。

我抱膝坐在窗前,如同一块凝视时间的顽石,陷入深深的沉思。

小时候,每次融入同学间的吵闹,共同分享喜怒哀乐,我都能感到一丝没被冷落的庆幸。人们被世俗的浪潮裹挟着不断前行,难免不甘寂寞,也不甘平庸。随时可能被时代抛弃的焦虑如影随形,使得孤独变得难以启齿。

我总想将自己塞进汹涌的人潮,即使空气再怎么拥挤压抑,也好过一个人在孤独的边缘徘徊。但当我置身于人群中时,却发现自己尤为孤独。久而久之,人群的喧嚣全然盖过内心的声音,我才惊觉,原来“孤独不能以人与人的空间距离来度量”,我们始终要以一名倾听者的姿态聆听心灵之声。

我们都需要学会接受孤独。人们曾赋予孤独很多含义,它可以是觥筹交错后的曲终人散,可以是“终不似少年游”的物是人非,抑或是日常生活中的平淡无味。但孤独并不是坏事,周国平曾说:“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被孤独蚕茧包裹着的岁月里,我们应有勇气正视孤独,在生活的罅隙中重新认识自己,才能破茧成蝶。

那年高考后,压力释放让人一时有些无措,我决定独自踏上旅行的列车。虽说是去一个离家乡不远的地方,但我仍然抑制不住兴奋。我把脸贴近车窗,望着窗外草木山峦汇成绵延不断的绿意,遥远的山巅还残留着夕阳的余晖,暮色的碎影透过车窗被我拾起,心情是前所未有的平静。

我的目的地是海边的一个小镇,那里有咸湿的空气,有攀登礁石的浪花,有一场独属于我的盛大庆典。目光随着无垠的海面,一路蔓延至天际,望着那升起的月亮吞没海浪,天地间仿佛只剩我一人,静观海水涨落,就像是观赏生命的潮汐。

人们常说,成长的代价是孤独,孤独就意味着失去,果真如此吗?平日里,我们叫嚣着勇敢,而勇敢的前提,是要接受自己的孤独。在人生浪潮来临时,有太多人选择放任自我,随波逐流,而不是在独立思考后,沉淀杂质,独善其身。

孤独不是在静默中停滞不前,也不是与世隔绝,而是与心灵的坦诚相待,是“心远地自偏”的觉悟。学会接受孤独,是不管现实的波澜如何荡漾,人生的波涛如何汹涌,我都能在其中岿然不动。

飘远的思绪回笼,已是夜深露重。望着满地落红,心头忽然涌起一阵释然。

人生能有几回这样悉心聆听花落的时刻?繁花落尽,寒夜孤寂,我却悠然自得,独享这份寂静。盛世繁华,能有这一时的宁静已是不易,又何必惧怕这份孤独呢?何况,世间的孤独千姿百态,它是归隐者戴月荷锄归时沾湿的衣袂,或是逆行者踽踽独行的背影;是孤灯寥火下的奋笔疾书,是夜长梦短彷徨时的思索……这饱满而深刻的孤独,会是我们人生路上一颗亘古不息的明星。

“啪”,你听,那是花落的声音。

【作者简介】

杨予希,浙江嘉兴人,就读于浙江树人学院。作品散见于国内各大报刊,偶有获奖。

【“浣花溪”文学栏目征稿启事】

欢迎投来散文(含游记)、小小说等纯文学作品,诗歌因系编辑部自行组稿,不在征稿范围内。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500字,标题注明“散文”或“游记”或“小小说”。作品须为原创首发、独家向“浣花溪”专栏投稿,禁止抄袭、一稿多投,更禁止将已公开发表的作品投过来。作者可以将自我简介、照片附加在稿件中。邮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将文字发过来即可。在封面新闻发表的部分作品会被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选用。作者信息包括银行卡户名、开户行及网点的详细准确信息、卡号、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

评论 1

  • fm2153497 2022-11-21

    写得好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