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启明对话传习志愿者:崇州除了油菜花节,还应有常璩文化节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3-29 19:05 85663

封面新闻记者 杨帆 摄影 陈羽啸

3月29日下午2点,“名人大讲堂”首次移师崇州,这里是东汉文学家常璩的故乡。在街子古镇的华阳国志馆,西南交大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巴蜀方言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汪启明谈古论今,讲述常璩的传奇人生,解读其巨作《华阳国志》。讲座完毕,现场观众余兴未尽,于是四位传习志愿者向汪启明教授继续求教。在这个互动环节,汪教授给崇州当地的文旅产业贡献了不少“金点子”。

乡土教育和全民阅读从《华阳国志》开始

35岁的胡仟是一位教师,她向汪启明教授发问:“《华阳国志》彰显了常璩深厚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如何与乡土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们更加清晰地理解家国一体的中华传统?”汪教授说:“可以编撰关于常璩的乡土教材, 也可以在崇州的每一个小学开设关于常璩和《华阳国志》的课,每个学期讲个两三堂。 这些都很简单,重要的还是要课外阅读,就是要大力推进全民阅读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的’七进’工作。”

汪启明教授指出,教育工作的根本是教师和教材,首先作为教师要了解《华阳国志》,编教材需要行政上的政策, 当地教育局还可以举行征文比赛,这样大家都可以参与进来。

动漫、游戏、短视频都能为文旅推广出力

第二位提问的是29岁的街子文旅管家杨俊肖,她认为《华阳国志》记载了的历史离今天已经十分遥远,因此他请教汪教授:“我们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该如何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这些历史人文风貌进行生动再现?”汪启明教授不仅学术上严谨,同时思维活跃度也和年轻人同步,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他几乎是信手拈来。“现在的传播手段很先进,你可以用公众号每天发几条关于常璩的推文,还有动漫和游戏也可以涉及《华阳国志》的题材,这些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

街子镇政府工作人员谭钰秋今年24岁,作为95后的她问:“目前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爱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问当前如何让年轻人更加了解常璩和《华阳国志》?”汪启明说:“你不是喜欢看短视频嘛?我们就把《华阳国志》拍成300集的短片。你们不是不想看长篇大论嘛,我们就把《华阳国志》的文章分割成很多篇千字短文,这样上厕所和坐地铁都能看。总之,现在的年轻人想看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 根据不同的受众和文化群体,从趣味性上吸引他们的关注度。”

卖常璩的文创产品比卖香肠腊肉更“香”

汪启明教授表示,推广常璩和《华阳国志》要从社区入手。“崇州的街子古镇是旅游地,可以找人写剧本,甚至拍成像《花木兰》 那样的电影,《木兰辞》和《华阳国志》是同个时代的。 今天我们走在古镇的街头上,看到的都是腊肉香肠,没有关于常璩和《华阳国志》的纪念品,这还是有些遗憾的。崇州的文旅要上档次,就要提升文化含金量,文化也可以做成产业。”

街子镇社区工作人员李木禾问汪启明教授:“在社区工作中,可以从名人身上挖掘哪些闪光点来服务基层建设?”汪教授为他答疑解惑:“你们有油菜花节,也应该有常璩文化节,崇州每年油菜花开的时候我都会来,人多的连车都停不下,这就是宣传常璩最好的机会啊!搞点猜谜,整点对联,扩大《华阳国志》在游客心中的文化影响力。甚至当地还可以成立相关的常璩文化协调小组和推进团队。”

评论 7

  • fm1840752 2021-03-30

  • fm1840752 2021-03-30

    哦哦

  • fm1840752 2021-03-30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