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朱萌丽 摄影 杨涛
10月30日上午,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本次论坛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大学联合主办,以“保护文化遗产 赓续历史文脉”为主题,汇聚100余位来自国内外的多位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旨在进一步凝聚“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学术共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迈向新台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在开幕式上致辞,本次论坛在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活力迸发的成都举行,具有特殊意义,“四川是古老巴蜀文明的发源地,也是现代创新枢纽,为探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绝佳平台。”
在主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七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表主题演讲,分享了他们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
![]()
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开幕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卜宪群:
解码中华文明的密钥在于儒脉道统与兼容并包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在中国这片历史底蕴深厚的广袤大地上,文化遗产星罗棋布。近年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 卜宪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卜宪群以《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深厚底蕴》为题演讲,围绕中华文明的价值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关系展开阐述。卜宪群指出,中华文明独特的延续性与稳定性,根植于其价值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的高度统一。要理解中国治理逻辑,必须深入其价值体系的历史演进。该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外来思想以实现自我更新,展现出强大的包容性。其价值体系具备三大特点:重视历史传承、随时代阶段性发展、注重政治实践。
此外,“天人合一” 的生态哲学、“以民为本” 的治国理念,共同构成了其精神内核。而儒家的 “道统” 概念超越了王朝更替,为政权提供了合法性依据,并维系了文化的连续性。最终,治理体系与价值体系在“道统”基础上相互支撑、深度融合,塑造了中华民族作为统一文化共同体的长期稳定格局,为当代中国治理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根基与精神资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
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进入全新整体性协同时代
文明交流实践是推动人类文明幸福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问题。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活态载体,其保护传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仅是特定民族的文化机遇,更是推进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政策体系完善、名录拓展等方面不断突破,并通过文旅融合与人才培养,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文化和旅游部原党组成员王晓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文化和旅游部原党组成员王晓峰特别分享了“构建全球视野下的非遗整体性协同保护机制”。王晓峰提到,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整体性协同时代。他特别提到4种协同路径,“通过体系化协同,打破了传承壁垒与发展困境,构建了多元共治的生态网络;通过公共化协同,激活了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生命力,实现了从小众传承到大众共享的根本转变;通过数字化协同,突破了时空局限,为古老技艺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通过国际化协同,拓展了文明对话的维度,让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互鉴贡献力量。”
在演讲中,王晓峰特别提到青城武术、川剧等国家级非遗的成功保护和传承案例,以及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成功举办的经验。他指出,数字化时代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全新路径,既能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广泛的传播,又能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互动体验,通过构建资源整合、技术集成应用多渠道传播的数字化系统,让技术真正成为非遗保护的加速器。
此外,王晓峰还提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全球知名品牌寻求与中国非遗的发展合作,这也是国际化协同保护的重要体现。“国际知名品牌能够对中国非遗元素的发掘,向世界打开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美学的一扇窗户。”
来自意大利和希腊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守护历史文脉同时为社区发展注入活力
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记忆的见证,凝聚着智慧与价值观,既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创造力与生命力,也为理解多元文化提供了独特视角。意大利作为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其在文物保护与修复领域的经验尤为值得关注。意大利中央文物修复院院长路易吉·奥力瓦以“意大利中央文物修复院的历史、使命与展望”为题,分享了该修复院在文化遗产修复方面的先进理念与具体实践。
![]()
意大利中央文物修复院院长路易吉·奥力瓦
意大利中央文物修复院成立于1939年,坐落于罗马,是全球最早成立且最具影响力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机构之一。该院强调跨学科融合,整合艺术史、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及工程学等多领域知识,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文物修复方法论。自创立以来,修复院的研究与实践覆盖各个时期与多种材质的文物及古迹,活动范围包括研究、建档、修复与专业培训。其在多项标志性修复工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如阿西西圣殿壁画、里亚切青铜武士像,以及众多意大利境内外的考古遗址与建筑修复项目。而且,该修复院还通过其下属的高级培训与研究学院,开设为期五年、获欧洲认证的文物保护与修复高级课程。这种以科学研究与实践经验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已成为全球遗产保护人才培养的重要标杆。
路易吉·奥力瓦强调,修复工作应注重“预防性保护”,并尽可能减少干预,以避免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这一理念不仅应用于意大利本土,也体现在与中国、埃及等国的国际合作项目中,例如在斯洛文尼亚开展的教堂壁画保护工作,反映出其在干预理论与保护方法上的系统思考。
希腊文化部基克拉泽斯群岛文物局局长迪米特里奥斯·阿萨纳苏利斯则介绍了“基克拉泽斯群岛(希腊爱琴海)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实践经验。他首先指出, 基克拉泽斯群岛的文化遗产管理工作因其独特的岛屿环境和碎片化分布而面临特殊挑战,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岛屿脆弱的文化景观之间存在矛盾,但同时也蕴含着通过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机遇。他系统阐述了为应对这些挑战所采取的关键策略,如设立和监控保护区,并对各岛屿的地标性古迹进行系统性的修复与维护;通过持续的考古研究不断丰富群岛的文化遗产图谱,并大力升级博物馆设施;与地方政府、私营部门及教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项目。同时,通过在雅典及国际上举办临时展览,并策划融合当代艺术的展览,以创新方式提升公众参与度和文化遗产的知名度。
最后他总结,面对旅游业的压力,这些综合性的管理措施旨在将基克拉泽斯的旅游业从季节性的数量增长转向高质量、可持续的全年度发展模式。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活化利用,不仅能够守护群岛独特的景观和历史文脉,更能为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
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5年是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自1987年成功申报第一批文化遗产以来至今,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2025年7月11日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举世瞩目。
![]()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宋新潮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宋新潮的演讲围绕“40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展开。他首先系统梳理了过去40年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过去40年以来,中国积极引入并应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这些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对遗产保护的认知和实践。中国自觉遵守《世界遗产公约》和《威尼斯宪章》,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国际理念持续中国化,促进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和文明交流互鉴,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吸收先进理念,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创新实践,特别是在大型活态遗产的保护和价值挖掘方面,发挥特别优势,取得了显著成就,并推动遗产保护工作从“保存历史”向“共创未来”转变。
在谈到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绩时,宋新潮提到,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从古建筑扩大到文化景观、文化线路、运河遗产等,力求“应保尽保”;引入了 “预防性保护” 和“文化遗产数字化监测体系”等概念,使保护工作从“治病”转向“防病”。
在演讲最后,宋新潮强调,对文化遗产的理解不应只停留在“辉煌的过去”,更应思考它如何促进当下发展、面向未来。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应是服务当代和未来社会。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伊普希塔·茜达:
以泰戈尔与中国关系阐述中印文明对话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印度海得拉巴英语与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伊普希塔·茜达以《文明价值与中印文明对话》为题展开论述。她聚焦于印度诗人泰戈尔创立的维斯瓦-巴拉蒂大学,揭示了中印文明互鉴的历史图景与思想共鸣。她将视角延伸至艺术与教育领域,以随泰戈尔访华的艺术家南达拉尔·鲍斯为例,指出其艺术创作融合了中国绘画技法与印度壁画传统,成为中印美学交融的典范。她进一步阐释了泰戈尔等人对中国文明特质的深刻理解:中国人懂得在物质世界中寻找和谐而非贪婪,善于把握事物的“秘密韵律”。这种特质与亚洲文明所共有的、对朴素情感与和谐人际关系的珍视一脉相承。
![]()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印度海得拉巴英语与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 伊普希塔·茜达
茜达教授特别提到,中印文明对话所蕴含的和谐、包容与共情的价值观,不仅塑造了泰戈尔构想中的“新型”印度社会,更为今天我们在一个依然充满冲突与分歧的世界中,如何通过文明互鉴来探索人类共同未来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深刻而富有建设性的历史镜鉴。
北京大学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
古蜀人已形成“法天”的都城规划思想
青铜大立人庄严肃穆,青铜神树华美浪漫,青铜人头像造型独特,各类青铜尊、罍等器物琳琅满目……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出土的青铜器,生动展现了古蜀先民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北京大学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以《三星堆—金沙遗址的文化特点与价值意义》为题,系统阐述了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文化特点及其在中华文明中的价值。
![]()
北京大学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
1934年三星堆遗址首次考古发掘,1995年金沙遗址被发现并进行首次考古,此后经过持续工作,两处遗址的历史变化、空间范围、分布格局与功能分区等基本情况已大致清楚。特别是三星堆8个祭祀坑与金沙遗址河边祭祀场所的发现,为解读古蜀文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线索。
孙华教授总结了三星堆-金沙遗址的三大独特之处——河流横贯:两处遗址均有河流贯穿;宗教色彩浓厚:均保存了大量与宗教祭祀相关的遗迹和器物;文物造型独特:出土了大量造型鲜明、前所未见的重要文物。孙华教授特别提到,出土文物表明,三星堆-金沙文明与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文化联系紧密。
他特别指出,约在三星堆文化晚期,古蜀人已形成“法天”的都城规划思想,即以穿城河流象征银河,划分西北行政区与西南宗教区。这一规划思想被后来的古蜀金沙城、古成都城继承,并被秦灭蜀后采纳,用于咸阳城扩建,成为中国古代两大都城规划思想之一。
配套活动精彩纷呈
除主论坛外,本次活动还设置四场平行论坛,多维探讨推动交流对话。四场平行论坛于10月31日全天以“主旨演讲+圆桌对话”形式展开,分别以“对话:青铜时代考古遗址的保护管理”“共生: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市民共建共享”“重塑:文化遗产的数字保护与活态传承”“互鉴: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与文明交流”为主题。四场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将进行“融合共生——考古遗址的价值阐释与可持续发展”“古今对话—考古遗址公园与博物馆建设管理”“世界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创新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社区发展共享”“文化遗产在文明互鉴中的活化利用”等圆桌对话。
据了解,本次论坛也为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安排了三星堆、都江堰、峨眉山、泸州老窖国宝窖池等四条线路深刻地了解四川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体验四川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主会场外还有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展和非遗展示区,让与会嘉宾深入了解四川的文化遗产。
评论 1
封迷 2025-10-30 发表于辽宁
精彩纷呈